5月15日起,新疆铁路部门将在乌鲁木齐至哈密间开行D8808/D8805次一站直达“和谐号”动车组 。
至此,乌鲁木齐与7个重要节点城市间将实现火车“一站直达”。这一举措是新疆铁路版图的重要升级,进一步完善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覆盖天山南北的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的铁路快速交通圈。
如何以“速度”为笔,绘就交通新网络?
从乌鲁木齐出发,53分钟可抵达吐鲁番北、1小时9分抵达石河子、2小时29分抵达哈密、2小时50分抵达克拉玛依、3小时56分抵达博乐……依托兰新高铁、北疆铁路以及南疆铁路,新疆铁路形成的“X”小时铁路交通圈,如同一张精密编织的大网,不断拉近乌鲁木齐与南、北、东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实现高效联通。
乌鲁木齐至哈密单程旅时2小时29分,相较两地间其他“和谐号”动车组最多节约旅时58分钟。看似只是表盘上指针的轻微转动,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哈密作为新疆“东大门”,直达动车的开通使其融入乌鲁木齐“两小时生活圈”,这意味着技术人才跨城就业、企业分支机构布局、商务活动半径扩大等都将获得“加速度”。
如今,新疆铁路运营里程逾9500公里,覆盖全疆8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2024年旅客发送量超5000万人次。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铁路快速交通圈,正构建起“通勤经济”的雏形,为区域交通注入新活力。
如何以“联动”为势,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交通网络的完善为产业联动创造了条件,而产业之间的深度联动则成为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的关键。
对于正在建设“十大产业集群”的新疆而言,“同城效应”的增强使乌鲁木齐和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人员、物资、信息的流动更加顺畅,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实践证明,直达动车的开行,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升级,更是打开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金钥匙”,它加速了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有力推动新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繁荣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物流领域,新疆铁路持续创新突破。全国首趟“一单制”铁海联运班列、铁空联运班列先后落地开行,乌鲁木齐至西安电商班列成为全国标杆,冷链、快运等特色班列常态运行,谱系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铁路物流产品加速完善。铁路与旅游、物流等产业的深度联动,不仅推动全社会物流提质降本增效,更为新疆构建起“交通 + 产业”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高效汇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
如何以“服务”为墨,书写铁路新内涵?
新疆铁路的变革不仅体现在速度提升上,更在于服务模式的系统升级。铁路部门积极打造“天山雪莲”服务品牌,实行直达列车与普通列车的差异化运营,逐步从传统运输服务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在追求“走得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走得好”。
直达动车的开行策略彰显精准的市场洞察。铁路部门通过前期走访和客流分析,针对商务、旅游、探亲等不同需求设计产品体系:既有乌鲁木齐至阿勒泰的旅游专列,也有“托木尔号”这样的品牌列车。这种分层服务策略,既保障基础民生需求,又契合消费升级趋势。通过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新疆铁路正在逐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如何以“融合”为纸,擘画经济新蓝图?
新疆铁路的发展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需加强枢纽站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建设汽车租赁中心、定制公交专线等,实现“高铁+共享出行”的无缝对接;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可借鉴先进经验,开发“铁路经济带”特色产品,将运输服务转化为文化IP,进一步挖掘铁路的经济价值;在运营管理层面,加快智慧铁路建设,运用大数据动态调整运力,提高运营效率。
同时,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利好,积极探索与中欧班列的联动机制,实现“客运提速”与“货运增效”的双轮驱动,将交通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
当列车穿梭于天山南北,它既承载着各族群众的出行梦想,更托举着新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在“速度革命”与“服务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新疆铁路正从地理连接的“硬通道”进化为价值创造的“软平台”。(乌鲁木齐晚报评论员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