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于海外直邮的信任危机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当消费者拆开标注“美国直邮”的包裹,却发现物流轨迹在国内某地反复兜圈;当标榜“海外正品”的护肤品价格低至专柜价三折,其报关单号却在海关系统查无实据——这些曝光案例揭开了一条精密的造假产业链:境内生产的仿冒品经港澳中转“镀金”,配上伪造的物流凭证,便披上“正品直邮”的华丽外衣。
信任崩塌的代价正在显现。社交平台上数万条维权帖背后,折射出市场信任基石的松动。更令人忧心的是,造假产业已形成完整生态链:伪造授权书、篡改物流数据、开发虚假发货软件等环节专业化运作,跨境物流的复杂性成了造假者的天然屏障。
究其根源,乱象背后首先是平台审核形同虚设。如某造假团伙用同一套伪造资质在多个平台反复开店竟畅通无阻。其次,物流环节暗箱操作。近日上海警方查获的案例显示,假货从广东发货后经香港仓库“一日游”,便伪造出完整海外物流轨迹。此外,维权通道荆棘密布。消费者申请验货需预付高额鉴定费,待确认造假时商家早已注销店铺。
破除乱象亟需全链条重拳出击。平台必须扛起“守门人”责任,将资质审核落到实处——验证海外公司注册信息、溯源物流单号真实性,若继续“宽进严出”,甚至默许售假,就该被追究连带责任。要打破数据壁垒,建立海关、公安、市场监管的联合监控机制,对高频异常物流实施重点打击;更应推动跨境打假国际合作,从源头截断假货流通。同时,完善消费者保障,明确“海外直邮”退货规则,降低鉴定门槛,让维权不再举步维艰。
消费者自身亦需增强判断能力,优先选择品牌官网或资质完备的购物平台,对“超低价海外直邮”保持警惕,善用“掌上海关”核验清关信息,对异常物流轨迹及时举报。
海外直邮本是全球化赠予消费者的红利,绝不该沦为造假者的提款机。只有平台压实审核责任、监管穿透数据迷雾、消费者擦亮双眼,才能让“足不出户购全球”的承诺真正落地。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赵冲)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