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府融媒】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其《集古录》中曾记载,在山东嘉祥武氏祠中有两方汉碑;他的大迷弟、才女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在《金石录》中也提到过“武氏有数墓”。但二人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汉阙上,没看到武氏祠内壁的石刻上,有一个戴着斗笠、手举“叉子”的男人,旁边清楚写着“夏禹长于地理,脉泉知阴,随时设防,退为肉刑”。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大禹画像,此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大多数大禹的画像都是以这幅石刻为蓝本的。他手中的“叉子”也就随这幅画像,被更多人所熟知。这把“叉子”叫作“耒耜”(lěi sì),叠满了劳动人民智慧的buff(增益)。

位于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绵丰村的大禹像 图据川观新闻
相传,神农砍削树木制成尖头,揉弯木杆制成曲柄,发明了中国最古老的农具——耒。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木耜发现于长江下游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使用“耒”的“古代打工人”将耒的尖头变成扁头,改造出了它的2.0版本“耜”。这一发明称得上是当时的“高科技”,用木耜翻地,可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地力,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大约成书于东周时期的《管子·海王篇》记载:“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周易·系辞下》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周礼·考工记》谈到耒的制作说:“坚地欲直庛,柔地欲勾庛,直庛则利推,勾庛则利发。”
“耒耜”由于太好用、太流行,也被认为是农业的代表。《韩非子》“守株待兔”的寓言中,不务正业,“因释其耒而守株”的,就是个农人。唐代农学家陆龟蒙撰写的农具专志,直接取名为《耒耜经》,可见其在农业上的价值。
耒耜不仅是耕地好伴侣,也是挖沟、引水、排水的一把利器,因此大禹的手里拿着它,并不奇怪,先秦诸子的论述中也有涉及。
《庄子》说:“禹亲自操橐耜。”《韩非子》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有专家猜测,臿很可能是耜的升级版,两者区别并不大。
四川出土过不少执锸(chā)的“汉代打工人”。彭山崖墓出土的陶持锸男俑,左手持箕状物,右手拄长柄锸,锸立于双足之间,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乐山市博物馆也藏有一件执锸俑,同样是左手拿箕,右手执锸;1975年,在都江堰也发现了一尊无头的持锸石人像,更是证明了这件工具能“治水”。

彭山崖墓出土的陶持锸男俑 图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汉书》也提过“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注释的文字称:“臿,锹也,所以开渠者也。”此类执锸人物形象的出现,正是蜀地人民重视水利的反映,也是当时从事水利工作者手执工具的真实写照。
尽管中国人使用耒耜的年代久远,这也应该是当时常见的生产工具,但是保存完整的木耜却并不多见。主要原因是木制工具特别容易腐烂,出土的不多。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里,展出着我国商周时期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耜。这件木耜全长1.42米,很像现在的铲子或者铁锹,由一根整木构成。

商周木耜 图据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官网
它能穿越时空来到人们面前,全靠“天时地利人和”。这件3000多年前的木耜发现于金沙遗址生活区的一个“水塘”中,其下部有一层厚厚的淤泥,距地表约4米至5米。因淤泥具有很强的保水特性,还能隔绝空气,使被包围在里头的有机物质得到较好的保存。出土时木耜已碎成了10块,木材强度差,针对这种情况,文物工作者采取了套箱方法整体提取,出土后再用高分子材料来置换其中的水分子,然后采用加固、着色等技术,前后共耗费4年时间,才让它再次来到人们面前。
有意思的是,在《华阳国志》里有一条记载:“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讲的是蜀王杜宇亲自教人们农业耕作。由此可见,中国人勤劳是刻在骨子里的,不管是大禹还是杜宇,都在以身作则,赓续“劳动光荣”的优良传统。
本期话题
传统生产工具,你还知道哪些传说?评论区聊一聊~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