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报】

那些曾见证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琉璃塔影,那些记录世界文明交融的珍贵典籍,那些承载着金陵古都记忆的文物残片,虽历经战火离散、岁月流转,却始终是人类文明图谱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拼图。
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大报恩塔的兴衰重生,恰是这一主题的生动诠释,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以“共享文明记忆”为主题的全球行动,让毁于战火中的琉璃塔,借助全球藏品的实物征集、数字收集与研究以重获新生。这场行动不仅是对历史碎片的追寻与修复,更搭建起文明对话的当代桥梁。
2025年4月18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向全球发出征集令,诚邀各国机构、收藏家及公众共同参与这场全球重构行动——让沉睡的文物讲述历史,让消失的遗产重现当下,让长干里的文明灯塔照亮人们共同的未来。
全球视野:
大报恩寺见证东西文明互鉴

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记载“:永乐时,海外蛮夷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寥寥数语,生动描绘出明代大报恩寺的辉煌地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大报恩寺一直见证着中外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成为文明互鉴的一个重要篇章。
大报恩寺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历经南朝时的兴盛、宋朝时的推崇,几度兴废,传承悠久,直到明代永乐年间,大报恩寺迎来鼎盛时期,耗时17年,耗银248万两,建造出震惊世界的大报恩寺琉璃塔。这座以准宫阙规制精心建造的宝塔名为“第一塔”,通高78.0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九层八面,通体琉璃,不施寸木,被誉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从建造之初,对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就流淌在大报恩寺的血脉里。按明制,国家营建之事要有内官监太监督查,而当时的内官监正是七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郑和。郑和从西洋带回了瓷器史上重要的钴料——苏麻离青,这也是琉璃塔烧制的主料,五彩琉璃映照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往来,塔身上东南亚艺术风格的装饰更展现出不同文化间的艺术交融。同时,作为闻名全国的译经、讲经、刻经中心,大报恩寺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1598年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与大报恩寺住持雪浪进行了一场学术辩论。这场关于宇宙本体、造物主以及人性问题的东西方大辩论,既是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也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真正的文明,从不是孤立的辉煌,而是在开放与包容中,让不同文化的美彼此映照,生生不息。大报恩寺这座承载古都南京记忆的文化地标,以琉璃宝塔为枢纽,搭建起中国与世界交流互鉴的桥梁。
全球珍藏:
西方文明中的东方传奇

“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天国花园》中,安徒生笔下的“瓷塔”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这座宝塔成为欧洲人启蒙时期对东方世界的浪漫想象。
1655年,荷兰人约翰·尼霍夫随使团访问中国,在《荷使初访中国记》中详尽描绘了南京琉璃塔的壮丽,他的文字和插图让琉璃塔声名远扬,成为“欧洲最为知名的中国建筑”,可媲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中国万里长城等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建筑。
自17世纪起,以大报恩寺琉璃塔为原型的宝塔模型、建筑仿制品及艺术衍生品在欧洲广受追捧,甚至掀起了“中国风”潮流中的“宝塔狂热”。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建“特里亚农瓷宫”,从琉璃塔中汲取灵感设计,宫殿外表镶嵌瓷砖,并采用挑檐设计,檐下悬挂铃铛。英国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直接参考尼霍夫的“瓷塔”插图,在英国皇家园林建“邱园宝塔”,塔体表面贴饰搪瓷,屋顶檐角饰以木质漆金的西方飞龙,塔顶镶嵌五彩玻璃。2009年,英国还发行了以邱园宝塔为主题的50便士硬币,将这一文化符号永久铭刻。
全球范围内,近10个国家的30家博物馆、收藏机构、研究机构藏有至少100件与琉璃塔相关的文物。这些珍贵藏品散布于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世界文化殿堂,涵盖琉璃构件、瓷器艺术、绘画、宫廷家具等多个类别。这些散落于全球的文物珍萃不仅承载着大报恩寺的历史记忆,更是“南京瓷塔”流行于全球的实证。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围绕这些文物展开跨文化研究,在不同文化叙事的碰撞中,对文物及相关文化的解读研究相互印证,共同构建起全球共享的文明记忆。
全球征集:
长干里的世界文明共享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闲猜。”诗仙李白一首《长干行》赋予了这片土地别样的诗意情怀。3100年前,商代先民就已在长干里垒土筑城,让这片秦淮河畔的土地成为南京最早的文明星火。岁月流转,长干里逐渐成为繁华的市井巷陌,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诗篇。而处于长干里文化中心的大报恩寺与琉璃塔,不仅是南京城的文化地标,更是市民心中的精神灯塔。
1856年,大报恩寺与琉璃塔不幸毁于战火。大量文物珍萃或通过贸易与外交流转,或因历史动荡流散全球。然而,这座“天下第一塔”从未真正消失,它早已化作文化的基因,深深镌刻在南京城的血脉之中。老宅墙垣中镶嵌的琉璃残片、樟木箱底珍藏的泛黄画稿、街头巷尾传唱的“长干塔影”传说,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见证着文明的延续。
“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古都南京的地标性文化建筑,曾是西方人阅读中国最初的景象,在早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次全球征集活动,我们希望让散落的文明碎片重归故土,让消失的遗产重获生命、拥有未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如是说。此次藏品征集行动,不仅要做好基础的藏品收集与保护工作,将流失在民间的大报恩寺文物构件、遗址残片、工艺珍品等收藏品进行珍藏和科学的保存,还要重塑文化遗产档案,深入挖掘与收集大报恩寺及长干里地区相关的老照片、口述史、回忆录、艺术作品等。同时,通过与国际博物馆的合作,收集流散全球的文物与建筑高清图片、数字建模等数字化藏品,探索数字文明时代文化遗产 保护新模式,重现“消失的遗产”。
“这是国家的宝贝,它的归宿应该是博物馆。”大报恩寺的藏品收集与保护工作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南京市民王陈鑫及其家人拒绝了外国藏家的高价求购,将珍藏的琉璃构件捐献给了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小捐赠者王抒墨捐赠了1991年不丹发行的迪士尼联名邮票,方寸间展现了琉璃塔与南京城的独特对话。画家徐开利捐赠了根据19世纪英国铜版画创作的《世界奇观——大报恩寺》油画。
藏品散落于世界各地,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人类文明交流的悠久历史,彰显着全球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价值与责任。2025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迎来了开馆十周年。当人类文明之光与塔光交相辉映,这座曾照亮古都金陵的文化灯塔,将再次点燃文明互鉴的智慧焰火,见证一个古老民族在新时代的文化复兴与传承。
征集范围
1.古代文物:大报恩寺及古长干寺的佛教造像、工艺珍品、书画钱币等;
2.境外文物: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及体现大报恩寺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实证;
3.近现代与当代文物资料:与大报恩寺及长干里地区相关的影像文献资料及艺术作品;
4.数字化藏品:文物与建筑高清图片、数字建模、音视频资料等。征集工作将严格执行文物管理规范,捐赠者可获颁捐赠证书或收藏证书,并予以适当奖励,有意向捐赠或参与者可咨询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征集热线:025-52657717、025-52009999,邮箱:linwanqiu1991@163.com。
编辑:雪晓楠
校对:钱炳彰
审核:耿 坤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