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科医生正成为基层健康管理的“多面手”。如何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全科医生队伍,是各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一道关键题。
9月9日,南方+记者从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获悉,广州医科大学与市卫健委联合打造的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历经十年实践,已培养出一批扎根基层的全科医生队伍。数据显示,该模式培养的全科医生执业医师通过率达98%,88%的结业生选择服务社区或农村,为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短缺提供了“广州方案”。
首创“丰”字型架构培养复合型人才
与传统“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单一路径不同,广州医科大学首创“丰”字型教育理念与思政架构,由政府统筹、高校主导、医院支撑、社区参与,打通理论教学、临床实训与社区服务之间的壁垒。

广州沙园-南雄县域医共体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帮扶项目。
广州市政府、市卫健委和广州市教育局等部门出台系列政策,通过资金投入、项目立项等方式,支持学科建设、师资培训与实践基地建设。广州医科大学则承担教学任务,围绕“建强学科、优化课程、强化实践”三大维度深化改革。
“我们不仅要培养会看病的医生,更要培养兼具临床能力、公共卫生素养和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胡丙杰表示,学校通过完善全科医学“院校教育-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起一套贯穿基础到临床,再到社区的立体式培养框架。
学校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医院教学,而是把培养链条延伸到政府、高校、医院和社区。胡丙杰介绍,市卫健委、市教育局、高校及附属医院,以及海珠区沙园街、天河区石牌街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开展实训教学、技能培养和岗位输送,形成人才培养闭环链条。
例如,在天河区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设立港式家庭医生工作诊室,引入香港全科医学的优质服务流程,把港澳地区成熟的基层医疗经验带到本地,并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融入教学与实践,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能服务本土需求的全科医生。
构建“双贯通”培养体系
为破解传统全科医学教育中培养目标模糊、脱离需求、协同机制薄弱的问题,广州医科大学以“纵向贯通+横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搭建起覆盖本科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阶段的完整路径。
在纵向上,学校推行双导师制,实现从课堂教学到岗位实习的无缝衔接;在横向上,课程设计按“基础—融合—提升”三步走,强化实际操作与社区场景结合,确保“毕业即可上岗”。
数据显示,该模式下培养的全科医生中,98%顺利取得执业医师资格,88%选择扎根社区或农村。
不仅如此,广州医科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建中英合作全科服务培训示范中心,累计选派8名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300余名全科医生骨干赴英深造,并邀请国际专家来穗授课。

广医一院获第四届全科专业指导医师教学综合能力技能竞赛住培组团体二等奖。
除了基础诊疗能力,广州医科大学还将慢性病管理、数字工具应用等内容纳入全科医生的课程体系。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纪泽泉表示,学校开发了基于二维码的慢性病随访监控和慢性病管理系统、基层云HIS系统等工具,教授学生掌握EHR建档、互联网+护理等技能。
“下一步,学院将加强数字健康、老年健康等新兴领域教学,培养更多适应基层发展的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纪泽泉说。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穗卫健宣
【作者】 厉思璇
广东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