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草木繁茂的郊野成为市民踏青游玩的热门选择。记者从市人民医院了解到,目前蜱虫进入活跃期,因咬伤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该院疾控科提醒,蜱虫进入活动高峰期,其携带多种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叮咬后会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莱姆病等严重病症,市民户外活动时需加强防护。
“蜱虫常潜伏在草丛、灌木丛和落叶堆中,尤其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急诊科主治医师张彦琨介绍,物理隔绝比任何防护剂都可靠,他建议市民前往野外活动时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含有避蚊虫的驱避剂或花露水,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特别要注意儿童防护,因其活动时易接触虫媒栖息地,回家后要重点检查耳后、腋窝等皮肤褶皱处,同时对随身衣物、背包及宠物进行细致排查。
若被蜱虫叮咬后,不可硬拔或拍死,会导致蜱虫口器断裂,易留在体内,增加感染风险;被叮咬后也不能用火烧、涂酒精,或直接用手捏,以免刺激蜱虫分泌更多毒液,或挤压出病原体。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呢?张彦琨用医用镊子模拟示范: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虫体头部,垂直向上缓慢施力拔出,切忌旋转或猛拽,后用碘伏或酒精彻底清洁。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在防护剂选择方面,张彦琨建议,避蚊胺制剂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同样安全,但儿童使用需注意浓度控制在30%以内。同时要避免直接喷洒于面部,建议先喷在手上再涂抹于面部、耳后和颈部,避开眼睛,以减少吸入风险。对于超过24小时的户外活动,建议每4小时补涂一次以维持防护效果。
一、蜱虫长啥样?
蜱虫这东西,说起来模样不算讨喜。它长得有点像小蜘蛛,身体扁扁的,没吸血的时候只有芝麻粒那么大,黑乎乎、圆滚滚,不怎么起眼。可一旦它吸饱了血,体积可膨胀至赤豆甚至黄豆大小,堪称“吸血界的暴发户”。它们虽不会飞也不会跳跃,却能通过感知体温、二氧化碳和体味精准锁定宿主,堪称“草丛中的狙击手”。

习性大揭秘!
寄生部位 :偏好隐蔽且皮肤薄的部位,如耳后、颈部、腋窝、大腿内侧、腹股沟等,吸血时释放麻醉性唾液,让人难以察觉。

分布与孳生环境: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生态区的群落组成和宿主有关。硬蜱多分布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荒漠或半荒漠地带、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

传播疾病:可携带莱姆病、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病原体,严重时可致命。

二、城市中的蜱虫藏身地
你以为蜱虫只存在于深山老林?错!在现代化都市,它们也能找到“生存空间”:
1.公园与绿化带等绿植密集处,蜱虫常潜伏于草丛中。
2.小区绿地尤其是未及时修剪的草坪和灌木丛,可能成为蜱虫的“据点”。
3.在草地上遛狗后,宠物狗毛发可能会携带蜱虫回家。
4.郊外林地小山坡等郊游热门地,蜱虫密度较高。

三、发现蜱虫?冷静处理是关键!
错误操作警示:
❌ 用手硬拔:可能导致口器残留,增加感染风险。
❌ 拍打或捏爆:蜱虫体液可能携带病毒,接触后需立即消毒。
正确步骤:
1.工具准备:尖头镊子或专用蜱虫移除夹。
2.移除方法: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缓慢拔出,避免旋转或晃动。
3.消毒处理:用酒精或碘伏清洁伤口,并保留蜱虫尸体(装入密封袋)以便后续检测。
4.健康监测:若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蜱虫叮咬史。

四、防蜱攻略——个人防护篇
1.避草远丛:不要在草地/草丛、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走路的中间,远离路边野草灌木!
2.穿衣有术: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长裤,裤脚扎入袜子,领口、袖口用胶带密封,变身“防蜱侠”。
3.驱虫剂加持:衣物喷洒含0.5%氯菊酯的驱虫剂,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20%)或派卡瑞丁的产品。
4.归来检查:重点扫描头发、耳后、腋窝等“隐蔽战区”,洗澡时同步检查全身。
5.环境管理篇:
定期修剪草坪、清理枯枝落叶,减少蜱虫栖息地。
宠物定期驱虫,遛狗回家后要及时检查有无蜱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