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长和出售43个港口遭质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7 09:01:00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 蓝 ●裴 茗

李嘉诚家族控制的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长和”)转让其全球43个港口一事持续引发强烈关注。“港澳办三天两(次)转载质疑长和港口交易文章。”香港《经济日报》16日称,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与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的网站先后在13日和15日转载了香港《大公报》的锐评文章“莫天真 勿糊涂”及大公时评文章“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相关文章说,这笔交易“引发国人高度关注和强烈质疑”:长和为何轻易将这么多重要港口转让给“不怀好意的美国势力”,所谓“精明”的交易有没有考虑到国家民族利益?新加坡《联合早报》称,港澳办转载《大公报》文章后,相关话题于15日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前列。

当地时间13日,美国海岸警卫队的船只停靠在巴拿马运河沿岸的海军基地。

43个港口,价值228亿美元
香港《大公报》称,长和本月早些时候宣布,与美国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拟向该财团出售旗下和记港口集团80%的资产,转让其持有和运营的分布于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及配套物流网络,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长和保留了在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港口业务。据港媒报道,出售资产价值228亿美元,预期将为该集团带来超过190亿美元的现金收益。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这笔交易似乎标志着长和将从国际港口业务中撤退,该公司曾受到美国的施压,要求其剥离巴拿马港口业务。
长和集团联席董事总经理陆法兰此前强调,交易是纯商业性质。不过《大公报》日前连续发文提出质疑。“莫天真 勿糊涂”一文称,特朗普和美国方面一点都没有把这个交易视为“普通的商业行为”,毫不掩饰、肆无忌惮地直接插手、操纵,完全将其作为推行全球霸权的手段。文章援引网友的观点说,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航运的咽喉要道,全球6%的海运贸易经此通行,中国商船货运量占比达21%,是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地区贸易的核心要道。巴拿马运河被“美国化”“政治化”后,美国一定会将之用于政治目的,推行自己的政治议程,中国在此的航运贸易势必受制于美。
“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一文开篇向长和发出五连问,包括“在大是大非面前,当事的企业家应怎么取舍,带领企业驶向何方”?文章说,“伟大的企业家从来不是冷血投机的逐利者,而是热诚傲骨的爱国者”。文章在结尾中称,如果企业家们看不清美国那些政客“既要钱、更要命”的本质,选择与之共舞、倒行逆施,或许一时可做成“大刁”(Big Deal,大交易)、赚到大钱,但最终是没有前途,更会背上历史骂名的。
《大公报》的上述两篇文章也被香港中联办网站转载。《大公报》16日刊发的另一篇文章认为,这一争议背后,既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关于企业战略、国家利益的复杂博弈,也暴露出部分香港企业在国家意识与战略定力上的不足。

“巴拿马港口交易凸显的地缘政治霸权”
此次交易最受关注的部分是涉及巴拿马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侧的巴尔博亚及克里斯托瓦尔港口的转让。据美国《纽约时报》、香港头条日报网报道,和记1997年获得这两个港口25年的运营权,2021年,其特许经营权获延长至2047年。数据显示,这两个港口去年为巴拿马运河中39%的集装箱货船提供服务。
英国广播公司(BBC)介绍称,巴拿马运河全长82公里,横贯中美洲,每年大约有1.4万艘船只通过。美媒称,目前,美国是巴拿马运河的最大用户,其商品出口和进口集装箱总量约占巴拿马运河运输量的73%。与此同时,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9月,中国占据了巴拿马运河货物运输量的21.4%,仅次于美国。
BBC说,特朗普曾多次主张美国应重新控制该运河及其周边地区,理由包括中国的影响力构成威胁、美国船只使用运河的费用过高等。美媒近日披露,白宫已正式要求五角大楼提供“可靠的军事选项”,来确保美国能“不受限制地”进入巴拿马运河。
据美媒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分析称,港口的所有权和运营权意味着“重大的战略问题”。BBC援引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伯格的话说,美国与中国之间带有经济性质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日益加剧,如果发生“供应链之战”,那么通过关键水道的货物的信息“将非常有用”。
“巴拿马港口交易凸显的地缘政治霸权。”香港“橙新闻”网站日前以此为题刊文说,相关交易的背后,反映了美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

美企“完全可能配合美国对华打压政策”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许鸿鹄15日撰文提醒道,涉及巴拿马运河两个港口的问题固然非常敏感,但千万不要忘记的是,本次交易的资产还涉及长和旗下位于其他20多个国家的港口,这明显逾越“单纯企业行为”的界限。
《纽约时报》说,长和旗下的和记港口有3万名员工,在24个国家经营53个港口及码头。和记港口网站的分布图显示,其在亚洲及澳大利亚经营21个港口,除了中国内地与香港的10个,其他港口分布在印尼、巴基斯坦、韩国、越南等。该公司在欧洲7个国家经营13个港口,在中东及北非地区的5个国家经营12个港口,在3个美洲国家经营7个港口。
《大公报》引述网友的话说,通过这次交易,贝莱德将控制全球约10.4%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跻身全球三大港口运营商行列,其完全可能配合美国对华打压政策。更有网友指出,美国或将以这个交易为“范本”,通过政治施压在全球范围掀起港口并购,控制世界更多关键港口,并用“长臂管辖”实施打压手段,让中国船舶“无处可靠”。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政府计划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舶收取费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2月建议,对中国制造的船只单次最高征收150万美元的费用。《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媒体形容,这项拟议措施给国际航运业和海运供应链带来“巨震”。
香港“点新闻”16日刊文称,一旦美资接手了长和售卖的港口业务,只要美国一声令下,对中国船只收取特别费用,届时为此交易结账的就是所有中国商船。文章认为,长和的交易表面上看是一宗生意,实际上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相关文章
书香满“驿”、服务在线,加能站党群服务站公益项目提档升级

书香满“驿”、服务在线,加能站党群服务站公益项目提档升级

春日阳光明媚。走进位于宝山区顾村公园旁的中国石化销售上海石油大陆加能站党群服务站,爱心驿站内彩虹文化墙可享沉浸式阅读,到司机之家休闲区体验健康服务,景观连廊步道与综合加能区相连。4月25日,中国石化销售上海石油举办大陆加能站党群服务站启动仪式暨“书香满驿”公益项目发布,扩大以集卡司机群体为主的服务覆

2025-04-25 19:14:00

特朗普称已为俄乌问题设最后期限 届时美国态度或生变

特朗普称已为俄乌问题设最后期限 届时美国态度或生变

央视新闻 当地时间4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俄乌冲突发表了一系列言论。特朗普指出,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有实现和平的意愿,双方都必须加入谈判。他还透露,自己已在俄乌问题上设定了一个最后期限,期限过后,美国的态度将会有所不同。不过,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3日称,特朗普从未指定任何日期,且俄方认为设定

2025-04-25 07:24:00

特朗普再提“第51个州” 加拿大总理称“保留不同意见”

特朗普再提“第51个州” 加拿大总理称“保留不同意见”

总台记者当地时间4月24日获悉,美国总统特朗普在3月28日与加拿大总理卡尼的通话中,再次提出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想法,这与总理本人后来公开声明的说法截然相反。据加拿大媒体报道,两位了解内情的消息人士称,特朗普在通话中提出了第51个州的问题,并解释了加拿大加入美国的优势。卡尼随后表达了自己的不

2025-04-25 00:35:00

苏州马拉松“方便门”,最新通报

苏州马拉松“方便门”,最新通报

2025苏州马拉松于3月2日在苏州市举办。赛时,因个别参赛者出现不文明行为,暴露出参赛文明缺失,对中国马拉松形象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经中国田径协会研究,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依据《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纪律管理规定》第五条第一款,对陆**等10人,处以3年内(2025年3月2日-2028年3月1日)

2025-04-24 21:26:00

家里网速慢,很可能是路由器旁放了这4样东西!

家里网速慢,很可能是路由器旁放了这4样东西!

丨来源:科普中国丨编辑:魏颖丨校读:张婧玉丨审核:舒雨

2025-04-24 19:44:00

爆粗口!马斯克与贝森特激烈争吵

爆粗口!马斯克与贝森特激烈争吵

矛盾公开?美媒爆:马斯克与贝森特上周爆发激烈争吵甚至爆粗口,白宫回应据美国Axios新闻网当地时间23日爆料,两名目击者和三名知情人士向该媒体透露,美国政府效率部牵头人埃隆·马斯克和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上周四(17日)曾在白宫就美国国税局相关问题爆发激烈争吵,甚至爆粗口,而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到访

2025-04-24 11:41:00

上海车展新品折射车企战略方向

上海车展新品折射车企战略方向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4月24日刊发记者袁小康、王辰阳采写的文章《更安全更智能更国际 上海车展新品折射车企战略方向》。文章称,更多安全保障措施、更智能化的辅助驾驶功能、更面向全球的市场布局……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车展)期间,企业纷纷亮出最新产品和未来规划,各类新品更安全、更智能

2025-04-24 09:34:00

【粮食大事】粮食进口下降释放什么信号

【粮食大事】粮食进口下降释放什么信号

粮食进口减少有助于改善国内市场预期,增强贸易加工企业市场信心,推动国内粮价企稳回升,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我国粮食自给能力,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根据海关最新数据,今年1月份至3月份,我国累计粮食进口量为2270万吨,同比减少40.8%。其中,除大米进口小幅增长外,小麦、玉米、大豆、高粱

2025-04-24 06: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