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成为了婆婆
原创 玫池 来源/自在清辉公众号
工人有工龄,教师有教龄,如果婆婆的身份也统计年限,那么算起来我的“婆龄”也有两年半了。
都说婆媳关系是世界上最微妙的关系,婆媳相处是一道很难解的题,但至少对于现在的“涉世未深”的我来说,倒并不觉得是一件难事。我的解题原则很简单,就是去真诚地关爱。
婆媳关系其实并不陌生,曾经,我也是儿媳,我的婆婆是一位农村妇女,没有文化,早年守寡,但她从不会粘着儿子,也从不过问我们小家的事,我把这一点看作是她对我们的信任。如今我也时时告诫自己要去传承我婆婆这个让人舒心的优点。我从不拿“落水了先救谁”这样的问题去拷问儿子,而是对他说他和妻子的关系已是他如今人生所有亲密关系中的第一关系。
我也常将母亲曾经跟我说过的一句话跟他们说,那就是——“需要我的时候跟我说”。我不会经常去他们的家,或者搞突然袭击去他们家,或者去了以后指手画脚。我尽我所能地做一些事,比如和爱人一起给他们送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或者给他们做一顿饭,或者提供其他支持。要么不做,既然做了,那就心甘情愿地做,内外和谐地做,无怨无悔地做。

除了传承我婆婆和母亲的优点外,我还注意关注生活中或影视作品中的婆媳相处之现象。比如看《玫瑰的故事》,看到婚后已经很隐忍的玫瑰在她婆婆挤眉弄眼、叽里咕噜一顿方言后突然崩溃大声叱喝时,我就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这样对待儿媳,因为儿媳也听不懂我们的方言,所以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会说普通话。再比如修慈心的时候,我就想到如何扩大慈心,因为玫瑰的婆婆是个心量特别小的人,她的慈心只对儿子,不对儿媳,儿子婚姻的不幸跟她不无关系。从别人的故事里观照自己,可以促使自己多一点觉知,少犯一点错误。
当然对儿子和儿媳怀有一样的慈心,并不意味着对他们完全无差别地对待,但这个差别主要体现在对儿子的态度可能更随意一点罢了,不过对儿媳也不用如履薄冰,捧出一颗真心,顺心而为,这就是最简单的相处之道,就像现在,我们俩还经常开开玩笑,没有拘束。
解决了对待儿子和对待儿媳态度的异同问题后,还要解决代际、区域在认知、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差异问题。比如从吃饭来看,我们两家是两个菜系,儿子儿媳是香辣风,我们老两口是清淡风,但就像“汉请满人,满请汉人,各用所长之菜”一样,我会考虑他们的口味,但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承认差异,无私有我,和谐共生。的确,“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差异性、多样性其实也提供了一个学习与进步的可能性。记得去年我去厦门旅游的前一晚,儿媳正好回来吃饭,我知道儿媳在衣服搭配上很有眼光,于是吃完饭后,就把旅行要所带的衣服全摊开来,让儿媳来帮我取舍。我很开心,儿媳也很有成就感。

总之,在无数的女孩中能成为其中一位的婆婆,那是一种缘分,也是一份礼物。给他们自由,给他们帮助,给他们信任,对他们尊重,就是对缘分的最好珍惜,也是给双方最好的馈赠。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我愿我爱的能力和觉醒的智慧能随“婆龄”一起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