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司法力量的坚强保障。近年来,开平市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精心打造“一案一策”精准司法服务模式,深度契合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际需求,从护航本地传统产业发展到助力新能源产业布局,再到服务侨资企业振兴,以高质量司法的“实干底色”绘就法治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绚丽亮色”。
以“调”促和:为涉企纠纷化解按下“快捷键”
开平市水口镇作为全国三大水暖卫浴基地之一,“水口卫浴”品牌成功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榜单。然而,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涉企纠纷也随之增长。
“厂房腾退、租金减免、握手言和——今天的调解结果,大家是否满意?”在开平法院水口法庭调解室里,法官黄安民话音刚落,原被告双方同时点头,随即伸手相握。

水口法庭调解涉卫浴企业的租赁合同纠纷关联案件。受访者供图
这一刻,两起涉卫浴企业的租赁合同纠纷关联案件真正实现了“定分止争”。
2023年7月,广东某卫浴实业有限公司将位于水口镇的两处厂房分别租赁给A、B两家公司,租期三年。
然而不到一年,因市场波动、经营受挫,两家承租企业自2024年8月起陆续拖欠租金及水电费,累计金额达36万余元。多次协商未果后,原告于2024年底将两家企业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合同并追讨欠款。
承办其中一案的黄安民法官在翻阅卷宗时敏锐发现,两案看似独立,实则关联紧密:被告A、B公司法定代表人相同,涉案厂房相邻、纠纷性质相同,且双方诉求高度契合——原告急于收回厂房重新招租,被告希望减轻债务压力尽快搬迁腾退。
“若能合并调解,既能减少企业诉讼成本,又能避免后续衍生纠纷。”黄安民立即与另一案件承办法官李章平联动,决定打破个案界限,启动“关联纠纷一体化调解”机制。
调解过程中,两位法官化身“企业顾问”,分头摸清双方核心诉求:原告担忧厂房空置损失,被告苦于设备搬迁成本。
找准症结后,法官采取“背靠背”沟通与“面对面”协商相结合的方式,一边向原告释明被告经营困境,引导其适当减免部分租金;另一边督促被告制定详细的设备搬迁计划,消除原告顾虑。
“卫浴行业竞争激烈,与其陷入诉讼拉锯战,不如各退一步,把精力投入复工复产。”法官的这番话终于触动了双方。最终,原告同意减免相应租金,被告承诺在签订调解协议后十五日内完成腾退。
这起“一调双解”的典型案例,正是开平法院深化“枫桥经验”实践护航本地特色企业“轻装上阵”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开平法院针对涉企关联纠纷,创新推出“三优先”工作法——优先识别关联、优先联动调解、优先督促履行,通过“一揽子”解纷机制,已累计为辖区企业减少诉讼成本超百万元。
以“执”促治:为新能源产业装上“助推器”
池塘边,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远处还有工人在作业施工,现场呈现一片繁忙景象。谁能想到,这里曾被一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阴霾所笼罩——鱼塘与光伏项目的“对峙”,让这片土地的未来发展陷入僵局。
2016年,关某与开平市某镇合作社签订了土地面积约120亩的山林地承包合同。2018年,关某将涉案土地出租给第三人某养殖公司用于养殖经营肉鹅和鱼。因租金逾期,合作社将关某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解除案涉合同,关某限期支付承包款、违约金并返还涉案土地。
判决后不久,合作社又将涉案土地重新发包给某光伏公司。然而,实际占有使用权人某养殖公司却迟迟未撤离,导致光伏项目无法如期推进。
案件虽然终结,但当事人权益尚未兑现,执行工作迫在眉睫。
执行法官戚成晖深知光伏项目意义重大,不仅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还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为推动这一新能源建设项目尽快落地,他带领执行团队多次前往现场进行调查。

开平法院执行法官到涉案土地现场进行调查。受访者供图
“鱼苗刚投放不久,并未能达到上市交易的重量,如果此时干塘抓鱼,我们损失会很大的。”某养殖公司道出苦衷。
一边是鱼苗生长收获还需时间,一边是新能源产业亟待进场施工。民生生计与生态发展的矛盾,像一座大山横亘在执行团队面前。
经过反复推敲,戚成晖提出“破局”新思路:“能否让光伏公司补偿鱼苗损失,换取养殖公司主动撤离?”执行团队迅速行动,一方面向某养殖公司发出《通知书》及现场张贴《实施强制迁出执行告知书》;另一方面,联动镇政府搭建沟通平台,推动双方协商。
经过多番磋商,双方达成一致协议:符合市场重量的鱼由养殖公司自行出售,未能出售的由光伏公司收购。
最终,养殖公司的损失降到最低,光伏公司也能如期进场施工。如今光伏发电项目的基建已经初步建成,一片生机盎然。

执行法官回访现场。受访者供图
“案件虽结,但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永不止步。未来,开平法院也将不断深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坚持‘善执睿行’,既要让判决‘落地有声’,也要让执行‘留有温度’。”开平法院执行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侨”为桥:为侨企发展注入“强心剂”
在江门开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和赤坎华侨古镇重大项目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香港人余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余先生看好开平旅游业发展前景,投身其中,不仅投资民宿、大力改良升级,还购置了住房。然而,经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后期他因资金周转困难,房贷出现断供。2024年,在连续未按合同规定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后,余先生被开平某银行起诉偿还50多万元贷款本金及利息。

赤坎法庭法官走访民宿。受访者供图
收案后,承办法官梁治平仔细查阅了相关证据材料。考虑到余先生的民宿还在经营中,银行申请的财产保全可能会让其民宿经营雪上加霜,便立即联系当事人了解详情。
经了解,余先生考虑到居住、房屋拍卖价值等因素,认为现在开平旅游经济正红火,其经营的民宿生意也在慢慢回暖,表示有信心后续能经营好民宿和按时供房,希望能与银行寻求和解,给民宿一个“喘息”机会。
虽然此案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清晰,易于判决,但梁治平深知,实质解决合同履行问题,平衡双方权益才是关键。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梁治平立即启动涉侨纠纷“绿色通道”,组织双方到开平法院旅游巡回审判点进行就地调解。

赤坎法庭法官调解民宿主涉金融借款房贷纠纷。受访者供图
调解过程中,梁治平向银行方充分讲明余先生的逾期原因、实际状况和后期调整措施等想法,从多角度进行疏导,劝说银行考虑继续履行合同。
随后,又对银行方动情地说道:“开平旅游业蒸蒸日上,余先生以青年创业者的远见与魄力投身民宿业,也是想为开平的旅游业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银行方听后也感慨于余先生的创业决心,表示如果余先生能按时供房,银行同意调解。
最终,经过法官的多番调解,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银行同意余先生继续按照原合同偿还贷款本息,履行还款义务。
本案纠纷的圆满化解,充分彰显了开平法院在“侨·旅”解纷司法实践中的智慧和担当。近年来,开平法院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抓手,不断丰富涉侨、涉旅多元解纷机制,充分保障涉侨、涉旅当事人合法权益。
司法之力,发展之基。下一步,开平法院将继续探索司法服务的新路径、新方法,精准聚焦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让司法切实成为护航开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
南方+记者 申红洲
通讯员 杨淑雯
【作者】 申红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