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山水天下无”“济南泉水甲天下”“谁不说俺家乡好”。一句话塑城市之魂,传城市之神,难得之金句。三年前,著名文史专家周长风先生苦心孤诣,披沙拣金,觅得《济南的十大赞美语》。我曾感慨:“我一句‘金不换’,你就来到了济南。”

因为一句话,爱上一座城,并非偶然,只是城市厚重人文的具象和外化。偶然的是,一次与周长风先生同行,他问周围的朋友“谁知道与济南有关的成语有多少”,有人答曰:“或许三五十条吧。”现场反应平平,我亦只是作为一个话题倾听而已。想不到的是,周长风先生在筹划、酝酿一盘大棋,且是功德无量的大事。
眼前的《济南成语汇录》洋洋洒洒,总计502条,内容覆盖2600年建城史。按历史分期归类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每条成语附以“释义”“出处”“语译”“注释”“示例”等。编录原则体现“属地”(现行区域)、“最早”和“首次”(在济南、写济南等)。

仅就成语数量而言,粗略统计:《史记》300个,《诗经》150个,《庄子》120个,其次为《左传》《汉书》《论语》。莫砺锋教授讲唐诗时慨叹:我曾努力在未来留下哪怕是一两句成语,后来发现是水中逐月。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作为“熟语”的成语以其经典凝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基因。
济南成语里藏着中国“战争史”。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曹刿以“彼竭我盈”的战术智慧,将“一鼓作气”铸成军事谋略的永恒符号;“余勇可贾”,引《左传》原文,考据齐晋鞌之战中高固的战车轨迹,链接唐代有关文章“引用”。让华不注山(今济南华山)成为勇气和智慧的历史地标,堪称“多维文化切片”。
成语济南亦是“典”藏济南。从“管鲍分金”“麦丘之祝”到“唱筹量沙”“秦琼卖马”,事件背景、具体人设、应用场景等,一一呈现。
名士文化贯穿其中。“伏生之年”话历史沧桑;李清照“冷冷清清”婉约依旧,辛弃疾气贯长虹“指日可下”,张养浩达观诙谐“信口开喝”(后演变为“信口开河”)。刘天民在曲中写下“这山望着那山高”,李开先在《新编林冲宝剑记》写下“丈夫有泪不轻弹”。
济南名士“生产”的成语是重头戏,此外,亦有“冷门”,名字虽不那么响,因成语而流芳。
吕颐浩,齐州(今济南)人。北宋元祐九年(1094)登进士第,南宋建炎三年(1129)拜相,文武全才。成语“半壁江山”即源自其诗,“明正典刑”“随遇而安”也出自他的文章;王去非,金代平阴石硖(今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石硖村)人,科举不得志,家居聚徒授学。“融会贯通”或“贯穿融会”与之关联。张炤,字彦明,元代济南人,捐万卷书资助济南教育。“强明精干”即出自《张彦明世德碑铭》。
端详这本皇皇三十万言巨著,无法想象,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将散落于《左传》《史记》《水经注》乃至戏曲唱本、方志碑刻中的济南成语,钩沉索隐,一一辑录,该是怎样一番艰巨浩繁的工程?
对这三年创作历程,已过古稀之年的周先生感言:我之所以下决心当探路者,并不仅仅是想把它们搜集整理出来,当作济南历史文化的一种宝物,放在博古架上展示、炫耀,而是觉得若加以整合策划,可广泛运用于当代济南文化建设。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借用“生产”济南成语最多的辛公诗词,言先生情怀,表吾辈敬意,当不为过也!
作为文史爱好者,我时常叩问:济南在哪里?是在9000年人类活动史、4600年文明史中?是在“四门不对”“三山不见”纵横倒置的“经纬”间?是在“舜城”“泉城”“诗城词都”的风雅间?抑或在灿若群星的名士风流中?
回首间,蓦然发现,济南就在街头巷尾生动真切的“呼吸中”,在一次次具有人文意义的“邂逅”和“拐弯”处,在语言起起伏伏的“褶皱处”,就在这大道至简的成语中。
济南成语,以独特而生动的样态,塑造城市之魂,彰显城市之魅,为城市文化基因再赋新码,为城市人文传承再续薪火。
成语济南,走进“她”,足可让有缘人一见钟情,相识恨晚!
作者:张智辉 编辑:徐征 摄影:王章华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