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临沂彻底“出圈”了。从“红色沂蒙”到“时尚临沂”,这座曾以革命老区和商贸物流闻名的城市,如今凭借文旅融合的新姿态,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旅游热门IP。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长尾效应”在假期持续释放,各大景区人头攒动,外地游客占比显著提升,甚至出现“#五一临沂来了一亿人吧”的网络热梗。但临沂的“火”,不止于流量,更在于这座城市用真诚与温度,诠释了“网红”背后的城市品格。
从“红色基因”到“时尚表达”
临沂的文旅崛起并非偶然。近年来,当地构建“红绿蓝古今”精品旅游体系,既有孟良崮、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红色底蕴,也有水韵琅琊灯光秀、琅琊古城国潮演出的现代活力。“五一”期间,蒙山、地下大峡谷等景区因客流达上限而限流,竹泉村、天蒙山等地外地游客占比超50%,印证了文旅融合的吸引力。更难得的是,临沂将“亲情沂蒙”的质朴与“时尚临沂”的创新结合,让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座城的温度。

市民与游客的“双向奔赴”
流量易得,留量难求。临沂的“宠客”模式,展现了城市管理的智慧与市民的包容。全市党员干部组建300余支志愿服务队,在景区设置238个服务点;市民自发为游客“让位送水”,景区免费提供沂蒙煎饼,红嫂剧场端出热鸡汤。一句“家里来kei了,本地人都让让”的方言调侃,道出了临沂人的待客之道。这种“人人都是代言人”的氛围,让游客的体验从“打卡”升华为“认同”。

文旅火爆背后的“沂蒙精神”
五一劳动节的本色是致敬奋斗,而临沂的文旅热潮正是无数劳动者共同托举的结果。从凌晨验货的商城老板到深夜排练的演艺人员,从公交增班的司机到清洁景区的环卫工,他们的付出让“流量”变“留量”。更深远的是,文旅产业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乡村民宿、特色餐饮等业态发展,成为“文旅赋能一切”的生动实践。
临沂的“五一”火爆,是文旅布局的胜利,更是城市气质的彰显。当别处还在追逐流量时,临沂已用红色底蕴、商贸活力与市民温情,织就了一张“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旅生态网。未来的临沂,若能持续优化服务、创新业态,这场“网红”与“劳动节”的相遇,或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毕竟,真正的“长红”,从来不是昙花一现的喧嚣,而是一座城与千万人共同书写的温暖故事。
来源:今日头条·圆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