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周益飞

读王其伟老师的《喜得茶则记》,仿佛随着他的笔触在茶香里漫步,在字里行间触摸生命的温度。起初读到“茶则”二字时,我对这器物全然陌生,便上网查阅,才知它原是茶桌上盛放茶叶的量具,看似寻常,却在老师笔下成了连接器物之美与生命之思的载体。那方由陈年老竹制成的茶则,本是朴素用具,却因竹心蛀虫无意间留下的“春蚕吐丝”痕迹,成了“天作之合”的奇物。这不仅是一段器物的奇遇,更藏着老师对生命、对文字的深刻感悟,藏着他用勤奋浇灌初心、用笔墨承载感恩的写作底色。
老师笔下的茶则,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温润的光泽:古铜色内壁的裂缝如丝线排列,表层包浆似玉化般晶莹,而那非人为雕刻的春蚕图案,更是将自然的巧夺天工与岁月的沉淀完美融合。他曾坦言“写东西速度慢,并非天赋型,属于勤奋型”,可正是这份不依赖天赋的执着,让他能在寻常器物中读出生命的隐喻,在他眼中,蛀虫的痕迹不是破坏,而是时光的馈赠。这种于细微处见真理的观察,恰是老师教我们写作时反复强调的“生活处处有素材,用心才能见真意”,正如他说的“不要为写而写,要用心去写”。一片老竹、一只蛀虫、一件丈量茶叶的寻常量具,都因这份“用心”有了别样的分量。

更动人的是老师由春蚕图案延伸的哲思,这与他“写作动机完全出于感恩”的初心一脉相承。从南北朝《蚕丝歌》里“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的深情,到陆游“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的感叹,老师将春蚕的坚韧、执着、无私与生命的真谛相连。他说春蚕“渺小却坚韧,无声而执着”,这又何尝不是他自身的写照?“社会上我这样身份的人,每天坚持写作也并不多”,这句朴实的话里藏着多少不懈的坚持。而这份坚持,恰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赤诚,在潮新闻晚潮栏目的文字大海里,尤为动人。我总说,老师在文字的大海中是熟练精湛的泳者,而我曾是岸边观望的初学者,是他如游泳教练般的指引,让我不怕“溺水”,即便前面有波涛汹涌,也敢下水尝试,最终也能在晚潮栏目写下自己的文字。他的文字从不是凭空生长,正如他所说“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写不好”,那些感恩故乡、感恩生活、感恩亲友的情愫,早已化作笔尖最真挚的力量。作为潮新闻晚潮栏目写作的指引者,他就像春蚕般,把对生命的敬畏、对文字的虔诚,化作“丝”般细腻的教诲,缠绕在我们学生心间。
文末“日日勤拂,爱不忍释”的欣喜,让我想起老师常说的“写作如品茗,需静心、需劳逸结合、需坚持”。那方茶则在品茗的时光里,以量具之职盛茶入壶,成了雅韵的寄托。而老师的关心与教诲,也在我们学生的写作路上,如茶香般清心,如蚕丝般温暖。
读罢文章后,茶香仿佛仍在鼻尖萦绕,感谢王其伟老师,用勤奋证明天赋不及坚持,用感恩诠释写作本真,让我们明白:写作的真谛从不在天赋与速度,而是把心交给生活,把情融进文字,用执着与感恩书写岁月的馈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