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小金鱼”闪着细碎的光。100岁的乌何何老师,仿佛又看到了孩子们蹦蹦跳跳的身影。那些关于课堂、关于学生的珍贵记忆,如同晒过太阳的棉絮般,蓬松而温暖。

乌老师手工做的“小金鱼”。
“有些学生,印象深着呢,可好些年没见了,真想他们啊!”
乌老师的轻声呢喃里,藏着一位百岁教师与学生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绵长情谊。

乌老师的照片。
1949年至1956年间,乌老师曾先后在宁波七所小学任教,身兼“全科教师”的她,总能把课堂变成孩子们的乐园。
她曾为二年级学生上“唱游课”。当时乌老师尚未掌握乐器,却毫不畏难,主动学习、用心设计。孩子们乐趣盎然,一堂课便学会了一首新歌,欢笑声至今似仍在耳畔。
她的课堂不只有知识,更有照亮前路的光芒。
今年79岁的向良康老人,曾是乌老师63届的学生。在他心里,始终藏着一份温暖的记忆。
初一初二时,他还有些调皮,有两门功课不幸“挂起了红灯笼”。“那时候,必须每门及格才能拿到毕业证。幸好初三那年,我进了乌老师的班级。”乌老师没有放弃他,温柔而坚定地“扶”了他一把。最终,向良康不仅顺利毕业,更考入了慈湖中学。
他常常想,如果没有乌老师,自己的人生,也许是另一番模样。
1986年,新中国迎来第二个教师节。
向良康把深藏心底的感激,写成了一封长信。信的末尾,他郑重地附上一首亲手写的“四句小诗”。
岁月悠悠,诗中的字句,他渐渐淡忘。
直到许多年后,他去探望年迈的乌老师,才发现——那首“小诗”,竟被老师仔细收藏着,纸页虽旧,墨痕依旧。
那一刻,他俯身桌前,工工整整地将它重新誊写了一遍——
“你是春风,吹醒我这棵枯萎的小草;
你是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你是恩师,授我丰富的知识,做人的准则;
你是慈母,用深深的爱心呵护我成长!”
百年师心藏尺素,半世生情寄寸心。
时光,仿佛在这一笔一画中完成了温暖的闭环。
“是师生胜过师生,非母子却似母子。”之后,向良康只要有时间,就来看望乌老师。这次看到乌老师要为学生送100条亲手制作的“小金鱼”,他笑着说:“老师啊,一直都是这么温暖的人。”

乌老师的教学生涯里,这样双向奔赴的温暖瞬间,比比皆是。
在慈湖中学见习结束时,本以为会与学生作别的她,竟收到全班联名请求——孩子们跑到教导处,执拗地希望她能成为他们的正式班主任。
“多年后才知道这事,心里暖得很,谢谢孩子们那样认可我。”说起这段往事,老人声音哽咽,眼角泪光里,是被信任的珍视。
更令人动容的,是1961年的那个夏天。乌老师赴杭州参加高中数学教师培训,临行前只给一个30多人的班级带了十几天课,甚至没认全所有学生。
可当她次年7月培训结束返校时,一名学生早已等在门口:“老师,我们把分散在六个班的原班同学都找齐了,就等您拍毕业照。”拍摄当日,天色已晚,摄影师依然耐心等候。
直至乌老师赶到,这张珍贵的毕业合影才终于完成。那位摄影师也为之动容,“这样的师生情,太难得了。”
这份“难得”,至今仍在延续。9月7日上午,宁波市南山老年疗养院的电话铃响了。
来电的是84岁的赵老先生,他说看到了“孩子们,我想你们啦!”100岁的乌老师有个心愿报道,自己是乌老师在半浦教书时的学生,他仔细询问乌老师近况,反复确认地址,表示将尽快前来探望。

乌老师的照片。
也许,最好的师生情,从来不是单向的浇灌,而是漫长岁月里,你用真心待我,我用余生念你,彼此成为照亮对方的光,岁岁年年,温暖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