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08:53:00    

尚会永

【学思践悟】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形式,是能够调动广大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新创造热情的有效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当前,多种所有制经济已在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创新链等方面形成紧密联系,共同组成我国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和强有力的国际竞争优势。“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对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机制、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出的进一步要求。

提升新时代国有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支撑力

国有企业是我国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和政治基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始终是党中央坚定不移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离不开国有企业在钢铁、能源、化工、电力等基础工业和基础产业的有力支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有企业在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通过“抓大放小”的结构调整,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产权结构和完善的治理体系,在产值、利润、税收等方面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发挥好国有企业的作用。一是提升国有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力、带动力。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国有企业应发挥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更好地履行国家战略使命,积极构建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二是增强国有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国有企业积极加强基础研究,加快解决产业链中的“卡脖子”难题,疏通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能够显著提升我国经济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激发民营企业在推动创新、拉动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的潜能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体量和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民营企业发挥贴近本土市场、决策迅速、机动灵活等特点,实现了快速发展。一部分优秀民营企业家的科学素养、国际视野、管理水平等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所领导的民营企业在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以来,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是我们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政策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一揽子促进政策: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等。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心、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分别于2018年11月1日和2025年2月17日两次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向广大民营企业家传递党和政府鲜明态度,督促民营企业支持政策落地见效,勉励民营企业家“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085.7万户增长到2025年1月底的5670.7万户。民营企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出口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创新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电子信息、智能化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其在完善产业生态、提升本土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民族产业实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创新引领作用。

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度不确定的国际贸易环境,面对新兴技术进步所催生的各种各样新型生产、生活场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期待,需要进一步释放民营企业探索新技术应用、开发小规模零星市场、丰富就业形态、增加就业数量等方面的潜能与活力。

提升外资企业在传播前沿管理知识、开发国际市场等方面的带动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充沛的劳动力资源、潜在的巨大市场对外资企业产生强烈吸引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促进外资加速流入中国。外资企业在中国运营的过程中,促进了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和国际市场开发等方面知识的扩散,加速了本土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本土人才的成长。一部分本土企业通过与在华外资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逐渐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一部分在外资企业工作的本土管理人才,形成了对现代生产管理的系统认识,积累了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当前,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有了大幅提升,但外资企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对我国本土企业来说,在与外资企业的合作或竞争中,通过借鉴全球最新的技术研发和国际市场开发理念、了解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能够加快提升战略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此外,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助于让更多外国人和外国企业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进一步增进理解与合作。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政策方向,仍需引进更多互补性强、技术领先的外资企业。

总之,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鼓励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各展所长、错位竞争,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国际竞争力;有助于开辟新的产业赛道,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有助于培养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和有国际视野、专业本领的本土人才,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者:尚会永,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相关文章
书香满“驿”、服务在线,加能站党群服务站公益项目提档升级

书香满“驿”、服务在线,加能站党群服务站公益项目提档升级

春日阳光明媚。走进位于宝山区顾村公园旁的中国石化销售上海石油大陆加能站党群服务站,爱心驿站内彩虹文化墙可享沉浸式阅读,到司机之家休闲区体验健康服务,景观连廊步道与综合加能区相连。4月25日,中国石化销售上海石油举办大陆加能站党群服务站启动仪式暨“书香满驿”公益项目发布,扩大以集卡司机群体为主的服务覆

2025-04-25 19:14:00

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向世界展示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向世界展示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潍坊寿光市,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也是“寿光模式”的诞生地。眼下,寿光市正加速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沃野田畴落地生根。在近日开幕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菜博会”)上,2600余个实地种

2025-04-25 14:28:00

【光明时评】制造业稳中有进 再度显示韧性与潜力

【光明时评】制造业稳中有进 再度显示韧性与潜力

来源:光明日报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增速较2024年加快0.9个百分点。高端装备、数字产品、绿色制造等领域均有不俗表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亮点凸显。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态势巩固拓展,“好”的因素持续积累,

2025-04-25 13:23:00

广州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园区大党委揭牌成立

广州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园区大党委揭牌成立

近日,黄埔区联和街道党工委与广州产投集团下属科金集团共同成立中共广州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园区委员会(下称“园区大党委”),并启动园区大党委“智研”沙龙、政企联合调研等首批活动,全力打造全区“两新”党建新标杆。广州市国资委、黄埔区委、广州产投集团、联和街道党工委等相关领导及园区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近百

2025-04-25 13:15:00

苏州马拉松“方便门”,最新通报

苏州马拉松“方便门”,最新通报

2025苏州马拉松于3月2日在苏州市举办。赛时,因个别参赛者出现不文明行为,暴露出参赛文明缺失,对中国马拉松形象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经中国田径协会研究,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依据《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纪律管理规定》第五条第一款,对陆**等10人,处以3年内(2025年3月2日-2028年3月1日)

2025-04-24 21:26:00

家里网速慢,很可能是路由器旁放了这4样东西!

家里网速慢,很可能是路由器旁放了这4样东西!

丨来源:科普中国丨编辑:魏颖丨校读:张婧玉丨审核:舒雨

2025-04-24 19:44:00

人工智能专利赛道,中国交出惊人答卷!

人工智能专利赛道,中国交出惊人答卷!

4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有关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我国授权发明专利104.5万件,核准注册商标478.1万件,登记著作权1063.1万件,认定地理标志产品36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125件,授予农业植

2025-04-24 18:57:00

上海: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

上海: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

【大河财立方消息】4月24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标志性产品产业化规模放量,商业火箭总装制造能力每

2025-04-24 14: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