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从我的岛上经过/请一定一定穿过澳呖隧道/去拜访那海上的风车/那是我的锚/也是我的桨。”南国书香节汕头分会场开幕式上,一群孩子将一首诗吟唱成歌,送给这首诗的主人公周其星。

周其星是谁?一位读者这样评价他:“周其星首先是一位浪漫诗人,其次是一位名师。他抛下自己名校名师的头衔,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走进海岛教室。”
2022年,深圳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周其星作为首批支教老师之一来到南澳后宅镇中心小学。在一年的支教时间里,他带领孩子们读诗、写诗,用诗歌和文学滋养海岛的孩子们,带给孩子们别样的阅读感悟。
翻开周其星的著作《我在海岛当老师》,腥咸的海风裹挟着教育的温度扑面而来,在海岛的日子化为一部教育诗篇。正值南国书香节,周其星谈起那段岁月,便将他对乡村教育的热忱、对阅读推广的执着、对诗歌和文学的热爱一并娓娓道来。
为海岛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
初到南澳岛时,周其星被眼前的景象触动: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破旧不堪,有的封面被阳光晒得脱皮,内容模糊不清;海岛的书店和图书馆也少有人踏足。更让他忧心的是,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普遍不佳——朗读时拖音严重、理解能力薄弱、写作用词匮乏、阅读积累严重不足。
“鸟有翅膀,孩子有书,才能飞翔。”周其星表示,阅读绝非“学校带着孩子读书”这么简单,而是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让一个孩子爱上读书,需要动用全南澳的力量。”
于是,周其星开始行动起来。一方面,他联系深圳出版社、公益组织及个人捐赠,为班级添置大量优质书籍,并设立班级读书角,同时与南澳图书馆建立联系,策划阅读活动,吸引更多孩子走进图书馆;另一方面,他通过每日朗读、读书分享会等方式,让孩子们从“被动阅读”转向“主动探索”。
周其星告诉记者,过去他总认为“事在人为”重要的点在“为”,海岛支教让他深刻体会到“人”的关键作用。一个既有情怀又充满热爱,既有影响力又有资源并且真正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人,不仅能做成事,还能把事情做得漂亮。
因此,在周其星看来,作为一名支教老师,要具备三个特质:首先要具备童心和好奇心,才能够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其次,需要专业,对自己教授学科的专业度精深,才能在教学时得心应手;最后,则要学会与不同人沟通,包括新同事、原学校领导、支教单位领导、支教班级的家长等。
“要让他们了解我这个‘外来者’,我也要了解他们的想法,一定是经过大量反复沟通的。”周其星笑着说,“我一直在阐述我的想法、我们正在完成的事情以及当前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理解和支持,推动我想做成的事情。”
然而,周其星表示,这一切都基于对“乡村教育”的热爱。曾在乡村工作了十余年的周其星,对乡村教育的困境以及乡村教育者的思想状态十分了解。“我是带着‘以我自己的绵薄之力,作出一点点改变’的期许踏上南澳岛的。”

教育帮扶的“星”力量
周其星并非个例。2022年以来,深圳先后派出315名优秀教师奔赴汕头各镇村开展教育帮扶工作。“海岛的日子是闭塞的,资源更是稀缺。”周其星告诉记者,支教期间,他邀请多位名师来岛上,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阅读与写作课,并推动深汕两校结成“教育共同体”,让南澳50多名教师首次走出海岛赴深圳实验学校参观学习。
在周其星看来,深汕教育帮扶的成功开展,得益于深圳、汕头两地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两地教育部门、学校各方的协同支持与努力。“如果这之中有任何一个人保守或退缩,事情都很难做成。”周其星对一路上支持他工作的人充满感激,他也鼓励乡村老师们不用气馁。“乡村振兴的伟大政策必会带来更多的机遇。毕竟‘事在人为’。”
对于周其星而言,海风、海浪的洗礼让他的心境更加开阔和平和,海岛的经历于他是重生和滋养。今年,周其星的作品《我在海岛当老师》出版,他在书中详细地记录了支教期间的观察和思考,包括与海岛的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彼此了解的过程,以及如何形成阅读习惯等具体操作。可以说,这是一部浪漫的教育叙事作品,也是一本实用的一线带班指南。

谈及支教结束后的教育持续性问题,周其星表示,一方面要继续极力营造全社会的阅读氛围,学校层面还可以将阅读和诗教课程固定下来,通过改变固有的规则来为新鲜有活力的课程“保驾护航”。
书香节期间,由中共南澳县委宣传部、南澳县教育局联合主办,后宅镇中心小学承办的“星屿诗坊”阅读品牌启动仪式在后宅镇中心小学举行。据悉,“星屿诗坊”品牌依托“名家引路、校园深耕、全民共读”三大路径,未来将在全县校园建设“星屿诗角”。
在岛上,周其星打开孩子心灵的第一把钥匙是“诗歌”。
令他欣慰的是,支教结束后,海岛的学生依然在坚持写诗。他说:“洁菲写了几十首,用完了几个本子;章芸说要成立‘11星诗社’,‘11’是11班的意思,‘星’来自我的名字。”
点亮海岛的“诗性教育”探索
踏上南澳岛之前,周其星一直从事童诗教学读写实践与研究工作。在一部名为《诗的童话》的公益短片中,“用诗歌改变一座海岛”的浪漫故事深深触动了他。
因此,面对标准化考试与素质教育的二元对立,周其星开辟出“诗性思维”的第三条道路。“我要把诗的童话变成现实。”周其星充满自信地说,“我对诗歌阅读、诗歌教学甚至创作,有一些实践经验和理解,带着孩子读诗写诗,其实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且十分有效的方式。”
为了将诗歌自然地嵌入海岛孩子们的生活中,周其星设计了一套好学好用的教学方法。先是每周坚持读诗抄诗,培养语感;其次进行仿写与创作,让孩子模仿经典诗歌的句式进行表达,再鼓励他们自由创作;还要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作品,优秀诗歌还会在全校晨会上展示。

“当同学们把身边的事物写进诗里,他们就开启了诗人之眼,并以此去注视生活,去审视人生,去打量这座并未好好阅读过的海岛。”孩子们写南澳岛上的壮丽日落,写切分海浪和风的礁石,写把歌声染白的雾,写吹得人寸步难行的风……
孩子们未被禁锢的想象力和自然的感知力,在周其星看来是最为珍贵的东西。“自然虔诚甚至笨拙幼稚,大巧若拙、返璞归真,这是最难达到的境界。”周其星说,孩子们恰恰拥有这种能力。
一位渔村少年在晨光中朗诵“我开心的时候写诗/不开心的时候也写诗/我用诗记录/也用诗抵抗”,学生丽玥的《弟弟》直击人心:“两年前/我十岁/弟弟八岁/两年后/我十二岁/弟弟还是八岁”。这些超越标准答案的生命表达,颠覆了传统教育评价的维度。这些自然而然的情绪迸发和情感流露,被周其星视为生命最初对世界自然而然的追问。

“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自己的岛屿上寻找到通往世界的桥,我希望诗歌是那座桥梁。”周其星深信,诗歌是映照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因此他反对老师过度修改。他说,“如果老师一直替孩子‘优化’诗句,这首诗就不再属于孩子。”
支教结束后,周其星所任教的班级,依旧有深圳南山的优秀语文教师接力执教。周其星表示,深汕两地的真诚协作,深汕教育的和谐共进,跨越山海,浓缩在这小小的班级里。“所有为深汕发展付出热情与智慧的人,都是一首动人的诗歌。”
开栏语:
南澳岛,不仅拥有壮丽的海岛风光,更孕育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远方,却将热情与智慧倾注于这座海岛;他们带着不同的背景与梦想,却共同为南澳的发展添砖加瓦。即日起,南方+推出“岛外来风”栏目,聚焦这些来到南澳的“外来者”,记录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播种、耕耘、创新,让你看见一个更鲜活、更温暖、更具生命力的南澳。
南方+记者 陈斐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陈斐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