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年间的隐逸文人邓牧有一篇《雪窦游志》,收录在他的集子《伯牙琴》里边。“岁癸巳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江行九折……视潮上下。”然后到达溪口,市面萧条,登山,过御书亭,到雪窦寺,次千丈岩,观妙高台。文末他说:“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亦兴尽,不暇登陟矣。”这里可能有两个字,应为“上”雪窦,为“杖”锡寺。
现在我们出雪窦寺右行,经西坑村继续往上,山顶有上雪窦寺。有一条古道连通两寺,山民称为“十八折”,一路泉瀑山花,很是清幽。当中有凤山桥,横跨溪坑上。桥下的瀑布,最为奇绝,山石磊磊。瀑布被岩石分隔为两道,这面长方的岩石上刻“清音”两字,极为妥帖,落款“中峰”,可能是杖锡寺的中峰禅师。瀑布对面,有一方石,正对雪窦寺,刻“古雪窦”三字。瀑布下方的溪坑里,长满菖蒲。在水流的冲刷之下,溪坑里的山石,不圆,反而显方。捡一块,立起来,居然像极了四明山心那块屏风岩。
黄宗羲的《四明山志》,写到杖锡山:“有方石高十丈,阔一丈,危举道旁,摩崖刻‘四明山心’四大字,乃汉隶也,谓之屏风岩……北去一里为杖锡寺”。所以杖锡,也被叫作四明山心。不光黄宗羲来过,王阳明也来过,他写有一首《杖锡道中》,“山鸟欢呼欲问名,山花含笑似相迎”,可想见他此行的心情。这便是邓牧不暇登陟的上雪窦、杖锡寺,以及山间的形貌奇特的岩石。这些山石,一经僧俗文人品题,仿佛注入了某种历史感与灵性,它不再是普通的山间石头。宋代的书法家米芾爱石成癖,《梁溪漫志》记,“闻有怪石在河壖”,便“移至州治”,他“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他拜石兄,完全拟人,其石癖如此,被人叫作“米癫”,也不冤枉。最通灵性的,还是大荒山青梗峰那一块巨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这是《红楼梦》故事的起点,而主人公就叫贾宝玉。
在《器物有用无用》陶瓷展上,有一件王莓婷博士的作品,大约半米高,形似一方山石,除却顶上的孤峰突起,像极了我频频访问的四明山心屏风岩,以及古雪窦泉瀑之下的山石。虽然作者给它取名为《非幻不灭》,有着一个高深、近乎虚幻的题目,但在我眼里,它却普通,不俗,又让人倍感亲切,就是我记忆中、阅读中石头的样子自然生成一般。
唯一不同的一点是,它的表面黝黑中带着褐色,仿佛经过了淬炼,有一种金属感。作者告诉我,她来自山西,那么就好理解了,这是煤炭经过燃烧所特有的质感。山西产煤。十多年前,我去山西,见家家户户院门口,都堆叠码放有煤炭,就像我们南方小时候村前屋后的稻草堆,显得特别富足。过年的时候,山西人还会用煤炭堆起“旺火”,彻夜燃烧,来年的日子一定红火。所以,这可能是山西人,对于石头特有的观感。当然,也顺带勾连起我的一些山西记忆,因为那几年,我也会去山西过年。
《古诗十九首》写道:“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如寄,只有山石,却是“非幻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