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复旦校训“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7 10:11:00    

5月27日是复旦大学120岁的生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10个字的复旦校训内涵是什么?120年,两个甲子,复旦大学的精神起源何在?复旦的文化底蕴又是什么?

“亲爱的校友,欢迎回家!”5月24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复旦校友回归母校,共同纪念复旦百廿相辉。听一听校友们的心声——

“从邯郸校区、枫林校区再到附属医院,我完成了从本科到医学博士的培养,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青年医生。”2015届临床医学八年制校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医师刘歆阳说。在校期间,得益于复旦通识教育和转专业政策,她听从初心召唤,转到了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毕业后,受周平红教授启发,她进入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投身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毕业前,她曾在誓言碑前写下人生目标——做一个让病人感到温暖的医生。“10年过去了,这依然是我朴素的理想。”她说。

动物实验课上满校园挖蚯蚓、野外实习期间跟着老师研究蝙蝠饮食习惯……“钟扬老师说,科学不仅是论文和实验,更是用技术解读生命复杂系统的勇气。所以我在本科论文就尝试用NLP分析数百篇文献,构建了基因调控网络知识图谱。”在校期间经历的点点滴滴,让2005届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校友、予果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夏涵至今依旧历历在目。毕业后,怀着“让病原诊断更简单”的使命,他创立企业,开发的产品可快速分析锁定病因,完成42万次病原检测,帮助全球患者重燃希望。回顾毕业20年的历程,他感慨:“正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让我一路敢于创先,让中国的创新走向世界,守护更多生命。”

120年,无数复旦人守护着这十个字的校训。

新中国成立之初从西方发达国家留学归国的复旦教师有21人,其中就包括了知名高分子科学家于同隐和后来成为复旦校长的顶尖物理学家谢希德。谢希德和曹天钦以赴英国结婚为由,才得以离开美国,1952年8月,谢希德乘“广州号”客轮从英国南安普顿港启程,最终于10月1日到达上海。她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振翅飞回祖国故园,去耕耘、去奋斗”“身后的日不落帝国虽有种种诱人条件,却留不住我们的赤子之心”。在谢希德带领下,复旦大学的半导体技术获重要突破。我国第一支锗集成电路、上海第一支锗三极管、第一块锗单晶、调频调场式顺磁共振波谱仪等在复旦研制成功。

在培养人才方面,苏步青老校长为所有复旦人做出了榜样。他提出了“严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他一生培养了谷超豪、胡和生等多位院士,谷超豪又培养了李大潜、洪家兴等多位院士,形成了“苏步青效应”。2009年,复旦谷超豪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奖后,谷老专门给中央写信,强调数学研究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础战略性地位,提议建设“南方数学研究中心”。2012年,由此提议设立的上海数学中心正式揭牌并奠基。

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在生命最后时光“哪怕看不见了”仍每天工作,留下两大憾事:一件事是完成《老子》简注工作,另一件事是马王堆帛书残片的缀合。临终前他还在说,“马王堆帛书的整理工作,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现在还有很多碎片没有缀合上去。”他带领团队在充分吸纳新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这批文献资料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于2024年出版了集大成之作——《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

复旦1991级国际政治系校友马骅曾是一位有理想的校园诗人,那一年,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只身来到梅里雪山脚下的明永小学,一边支教、一边从事学术研究。他将自己的稿费用于学校建设,用爱心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不幸遇难,用生命谱写了青年志愿者献身教育、忘我付出的伟大颂歌。

校友们还留下了一段段佳话:1979年7月11日,复旦大学新闻系7813班同学陶维佳、刘晓红、陈静溪、王晓望结伴游黄山时偶遇邓小平同志。四人商量,代表所有恢复高考后有机会读大学的78级同学谢谢他。最终,王晓望一行在百步云梯附近见到了邓小平,小平同志欣然同意在每人的学生证上签名留念。他亲自指定以“百步云梯”为背景,与大家合影留念。

上世纪80年代,师生们求知若渴、争分夺秒,要“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的图书馆,草地上围坐讨论的师生是当时复旦园最常见的景象。从复旦话剧团排演四幕话剧《于无声处》全市轰动,到学生卢新华发表短篇小说《伤痕》在引起全国文坛强烈反响,复旦的文化影响力辐射全国。

今天的复旦,人才集聚,群星闪耀,正加快迈向世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金力领衔的人类表型组计划,已使中国在这个基础科研领域奠定引领优势。蚂蚁集团原首席AI科学家漆远以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身份开启新征途,作为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创始院长,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漆远牵头启动了CFFF(Computing for the Future at Fudan)的建设,与阿里云、中国电信等合作伙伴共同攻坚国内高校最大的云上智算平台。不久前,通过AI for Science科研范式变革,复旦一项重磅突破,将使瘫痪者受益——该校科研团队全球首创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将为全球2000万瘫痪者带来新的希望……

为打造基础研究的前沿重镇和全球英才的学术殿堂,复旦大学还成立了相辉研究院。研究院营造最宽松的学术环境,聚焦攻关前瞻性、挑战性、高价值的关键科学难题,提供10年以上的长周期支持和个性化、人性化服务,5—10年不考核,为人才“十年磨一剑”提供制度保障,着力营造宽容、开放、活跃、自由的学术环境,让人才心无旁骛、自由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赵东元表示,“不要总是问‘有什么用’。”基础研究要破题,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功利心”。他曾说道,“相辉研究院将引育一批具备打破常规和逻辑思维定式,摒弃功利、勇于探索,敢闯‘无人区’的最顶尖人才,让他们在充满激情、氛围宽松的学术圣地中探索,从而涌现出具有全球重大影响力、作出造福人类新贡献的‘大师级’人物。”这一席话,是对“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进一步演化。

原标题:《读懂复旦校训“密码”》

栏目编辑:王蕾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

相关文章
读懂复旦校训“密码”

读懂复旦校训“密码”

5月27日是复旦大学120岁的生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10个字的复旦校训内涵是什么?120年,两个甲子,复旦大学的精神起源何在?复旦的文化底蕴又是什么?“亲爱的校友,欢迎回家!”5月24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复旦校友回归母校,共同纪念复旦百廿相辉。听一听校友们的心声——“从邯郸校区、枫林校区

2025-05-27 10:11:00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原核医学科主任郑惠黎病逝,享年102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原核医学科主任郑惠黎病逝,享年102岁

郑惠黎上世纪50年代留影 图片来源:“肿瘤核医学”微信公众号5月24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旗下微信公众号“肿瘤核医学”发文披露,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原核医学科主任郑惠黎教授5月20日于多伦多病逝,享年102岁。上述文章介绍,郑惠黎教授是核医学界的翘楚,亦是医学界备受尊敬的前辈。他1923年出生于苏

2025-05-25 08:31:00

济南这家咖啡馆不仅有醇香拿铁,还藏着“星星的孩子”的追梦故事

济南这家咖啡馆不仅有醇香拿铁,还藏着“星星的孩子”的追梦故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史安琪“一杯拿铁,一杯冰美式,打包带走。”“好的,请稍等,马上做。”5月18日,济南阳光壹佰机动车检测大厅十分热闹,在大厅一角“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一圈人。在第35个全国助残日当天,一家特殊的咖啡馆在这里悄然开业。不同于普通咖啡馆,这里的咖啡师们有些“特别”,他们是心智障碍青年。

2025-05-19 14:45:00

美籍院士点赞湖北数字教育 理念照进现实

美籍院士点赞湖北数字教育 理念照进现实

“在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未来教育课堂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早上。”5月14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埃里克·卡雷拉发朋友圈点赞湖北数字教育工作。埃里克·卡雷拉提前阅读了《湖北智慧教育白皮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在武汉理工大学的参观中,他目睹了这些理念的实践。“学生们操作AI

2025-05-15 09:51:00

小红书,重回老路还是交新朋友?

小红书,重回老路还是交新朋友?

文 | 定焦One,作者 | 苏琦,编辑 | 魏佳就在618之前,小红书和天猫宣布了一件大事,共同推出了“红猫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有两点:一是用户在小红书种的草,能一键跳转到天猫店铺拔草,不用重新在天猫搜索。二是天猫商家在小红书投广告,效果如何能直接看到,避免乱花钱。简单来说,就是从“看到”到“买

2025-05-12 16:46:00

地震时躲还是跑?XR模拟不同震级危害程度 一文get避险指南→

地震时躲还是跑?XR模拟不同震级危害程度 一文get避险指南→

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当灾害发生时,科学有效的自救互救是减轻灾害损失的必备技能。每年地球都会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就在接下来的一分钟时间里地球就可能会发生几十次地震但为什么我们通常都感受不到这些来自地壳的震动呢?小于3级是无感地震绝大部分小于3级的地震都是无感的即便发生就像一辆大卡车从

2025-05-12 09:34:00

星火成炬|妈妈的人生也是旷野

星火成炬|妈妈的人生也是旷野

她可以热爱人间烟火,也可以自由遨游天地,她可以选择为爱付出,也可以继续勇敢追梦……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前,首先是她自己。祝所有妈妈活出自己的精彩,“妈妈,你的人生也是旷野”。

2025-05-11 23:32:00

演员陈赫给妻子打码,引发争议?本人回应

演员陈赫给妻子打码,引发争议?本人回应

近日,演员陈赫因在vlog中给妻子张子萱打码引发热议,相关话题登上热搜。5月9日陈赫在直播中回应此事,称是为了顾及对方形象。据悉,陈赫在“跟好朋友们相聚的一天”vlog中给张子萱脸上打码,贴上了“老张”的标签。这并非是陈赫第一次给妻子打码,此前他曾多次这么做,打码的方式也五花八门,被网友认为是“花式

2025-05-11 17: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