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全国首单非居民并购贷款正式落地临港新片区,为某科技企业境外子公司发放FTN跨境并购贷款人民币1.48亿元,助力企业完成境外传感器业务收购。
去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率先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试点放宽非居民并购贷款限制,以更灵活的跨境融资方式,帮助国内企业更高水平地“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对临港新片区而言,此次首单落地,不仅是跨境金融便利化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更意味着,它再一次成为替国家试制度、闯新路的“开路先锋”。
2018年11月5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战略迎来再升级——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
增设新片区不是简单的面积扩大、政策平移,而是有更高的定位、更丰富的战略任务,推进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作为一片新的试验田,它有着超乎寻常的改革深度与开放力度。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在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压力测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
以总书记的指示为根本遵循,揭牌5年多来,临港新片区坚持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积累新经验,努力为上海、国家探新路。

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上海玖和锦信实业有限公司(简称“玖和锦信”)是临港新片区内一家深耕国内大宗商品贸易十余年的民营企业。去年,该企业开始涉足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并逐步扩大贸易规模。不到一年,该公司的离岸转手买卖规模超43亿元,占总贸易体量超过40%。
对玖和锦信而言,国际贸易的转型和全球业务的扩张,机遇与信心来自于临港新片区在政策、贸易便利化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去年4月1日,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开启试点。对企业而言,最直接影响就是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玖和锦信为例,2024年,企业享受离岸贸易免征印花税近120万元。

洋山港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与临港新片区,像玖和锦信般因制度创新红利而更有底气地竞速全球赛道的企业还有很多。政策试点一年来,已累计减免印花税1.82亿元,惠及企业377户,同时新增开展离岸贸易业务企业110户,成效显著。
前不久,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将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覆盖的区域扩围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自贸试验区。此项政策的延续与扩围,将以“上海经验”为样本,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释放制度创新红利。
近年来,数字贸易规则伴随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承担创建DEPA合作先行区任务,去年5月,临港新片区在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分级分类制度的基础上,再次发布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公募基金、生物医药等3个领域11个场景,精准到字段级的数据清单被企业与专家普遍评价为“颗粒度细”“可操作性强”。
当数据成为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生产要素,探索数据跨境的合规传输,有助于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也能让外资企业打消顾虑,稳步推进在华业务、扩大在华投资。
而在更宏观的角度上,在临港新片区探索推出的正面清单,其经验案例在成熟后也也有助于形成全国性的正面清单,为国家完善全行业全领域的数据跨境制度供给积累实践经验。

国际数据港科创平台
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这是国家赋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临港在制度型开放上蹄疾步稳,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跨境金融、高端航运等方面累计形成突破性制度创新案例138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70个,不断落地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把各方面各领域开放措施继承起来,形成综合性的开放优势,为各创新主体营造稳定的环境和预期。
挺立潮头链接市场链接全球
4月初,国内首单全流程数字船燃加注业务落地临港新片区洋山港尚东码头。“中海环球”轮与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依托临港新片区国际航运数字船供服务平台完成供需匹配、线上签注和结算支付,并开出了全国首张船舶电子燃料交付单(eBDN),推动航运、贸易、金融数据链上共享。
航运是全球贸易的重要载体。去年,临港新片区背靠的上海港创下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箱的历史性纪录。繁荣的港口贸易、300多条国际航线,让临港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紧密相连。

洋山港
但在业内,上海港仍有着“硬实力”够强,“软实力”有所欠缺的评价,新兴、高端的航运服务业态和规模都还不够。要将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需要弥补国际航运服务短板。
去年11月,临港新片区国际航运数字船供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旨在为船供产业链企业提供需求预测、商机匹配、智能调度等综合服务,打造全流程电子化的数字船燃加注,有效解决传统燃油加注模式在效率、准确性、透明度及合规性等方面存在短板。
本次项目的试点落地,标志着临港在推动航运数字化转型,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打造全球港口新标杆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国内首单全流程数字船燃加注落地临港新片区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提升离不开港口能级的提升。去年4月,全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甲醇加注业务落地临港,上海港将成为继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后全球第三个拥有这项功能的大港。
在此背景下,临港新片区启动一系列相关举措,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运和港口企业、绿色新能源生产制备企业、绿色燃料加注服务企业、产业基金等快速聚拢于临港新片区。
其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的聚集更好地配置航运资源,积累充分数据样本,让航运贸易带动新兴金融,也推动新片区标准与国际规则实现对标乃至引领,让临港更主动、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航运的规则制定。

洋山港码头
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不仅是航运业,各行各业都面临随时随地可能激烈演变的境况。而上海要链接市场、链接全球,拿出创新和开放闯劲的同时,仍需要一个强大稳定的后盾。
作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在临港新片区建设面向国际的再保险中心,就是一个优质的后盾。
自2023年全面启动国际再保险功能区建设以来,临港新片区的再保险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93家保险机构在位于滴水湖畔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平台注册开通交易权限,其中接近两成为境外机构,累计登记保费超1100亿元。

位于滴水湖畔的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
坚实的后盾不仅让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风浪搏击中更具韧性,更提升了临港乃至上海在全球资源配置、风险管理领域以及全球再保险定价权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再保险功能外,临港新片区还打造了全国首个国际原油跨境数字人民币结算系统,并计划筹建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此三者将共同形成临港新片区新兴金融功能性平台的三驾马车,成为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工具。
在滴水湖北岸,高楼与塔吊林立的滴水湖金融湾正在拔节生长。在可预见的未来,临港要比肩陆家嘴、外滩,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布局的第三极。

滴水湖金融湾
良好产业生态让创新效率加速上扬
今年2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这是特斯拉与临港新片区第二次“双向奔赴”。
相比7年前,特斯拉初到临港,如今工厂周边的景致和产业生态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智能汽车及其装备制造业实现了从智能硬件、核心软件到整车制造和服务全产业链布局,迅速发展成新片区目前产值最高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在汽车产业之外,临港新片区近年还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产业,同时布局新能源、新材料赛道。5年多来,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6%,专精特新企业从26家增长到473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54家增长到1493家。
成熟的产业集群也持续发展壮大。帕马机床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意大利机床企业,在临港发展十年,企业的营收规模增长了十倍。
几乎是“从0到1”孵化培育的集成电路产业,如今已成为新片区投资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度最高、产值增长最快的先导产业集群,产值实现了五年翻六番的壮举,并在去年突破400亿元。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在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每个环节都有龙头企业牵引,“隔条马路就能找到合作伙伴”催生出的高效协同, 使得成本曲线持续下探,创新效率加速上扬。

临港新片区创新魔坊
今年开年以来,各界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行业的关注度不减。作为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企业和应用场景集聚的新空间,滴水湖AI创新港已建设近两年时间,随着宁德时代智能、中科创达、商汤绝影、兰桂骐等头部重点企业落户,已覆盖前沿智算芯片、软件工具、智能终端、智能算力等产业链多个环节。
去年夏天,华师大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正式开业,以滴水湖AI创新港为依托培育国内软件人才;今年2月,临港智算中心二期正式开工建设,作为长三角最大规模的运营商级算力资源,预计项目终期将达30万卡的承载能力。在滴水湖畔,一个 “算力支撑、人才涌流、产业协同” 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加速成型。

临港软件园
除了硬件的打造,要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走得更深更稳,离不开临港新片区对前沿领域早期创新企业的耐心与呵护。
今年1月,智元在临港新片区的机器人量产工厂下线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回溯这家“明星企业”的早期成长历程,不难找到临港集团司南基金的身影。这项由国资主导的基金主要面向前沿领域早期科创型企业,围绕坡长雪厚赛道,旨在“发掘一颗好苗子,帮它慢慢成长”。
在此基础上,临港新片区还启动了X·TIME国际创业大赛,设置了汽车电子、关键软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四个新片区重点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赛道,大赛胜出项目能获得司南基金投资,让初创企业出头的概率变得更高。
在这片年轻的土地上,产业的蓬勃发展始终与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和制度的持续创新相互交织。
风起东海,潮涌临港。行至今日,临港的使命始终清晰:既要以压力测试探路制度型开放的最前沿,更需在产业生态与全球竞合中锻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原标题:《临港新片区聚力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在全球竞合中锻造核心竞争力》
栏目主编:茅冠隽 图片来源: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沈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