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山巍峨、江河奔腾,广阔的中国西部地区,描绘繁荣发展新画卷。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一年来,西部12省区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握战略定位、立足资源禀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个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的西部,正成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4月23日,上游新闻联动红星新闻、贵州日报、云南网、西藏日报、群众新闻、奔流新闻、宁夏日报、青海日报、新疆画报、内蒙古日报·草原云、广西云-广西日报,西部12省区市主流媒体共同推出《西部闯“新”记》大型联动报道,把镜头对准产业、生态、能源等典型案例,展现西部地区奋力开新局、闯新路、绘新篇的生动实践。

这里,每天可生产50万枝鲜切玫瑰(月季),年产量可达1.8亿枝;
这里,现代化设施智能温室,整个玫瑰花田占地近1500亩,相当于135个标准足球场;
这里,种植品种达36种,联合自主研发切花月季品种已达32种……
这里是云南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不仅“颜值”高、“智商”更高,这个“超级工厂”,实现了鲜切花玫瑰生产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标准化。
从“芯”破土
“云南是切花月季全球最大的集中产区,但国内栽培的切花月季品种90%以上依赖国外。”面对这一窘境,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农大-云天化花卉科技小院执行院长孙小明跟随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从北京来到云南,扎根生产一线,在田间地头,他们建立了全国第一家花卉“科技小院”,“希望通过自主育种,突破月季主栽品种受制于国外的现状,实现国产自育主栽品种的进口替代,促进“云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孙小明说。
种业“芯片”,其核心在于育种。但育种周期一般要历时8~10年最终才能选育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面对这一难关,团队创新开发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重点培育抗衰老、耐贮运、耐低温、抗畸变的种苗,该方法减少了工作量、加快了育种进程,缩短育种进程达50%以上。

温室会“呼吸”
走入花田,没有一丝“土气”;低头看花,滴灌精确到秒……在这里,一台电脑就能控制两三个大棚。无土也能栽培,甚至长得更旺盛,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这就是智能温室的‘智慧’所在,一个会‘呼吸’的温室。”云天化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运营总监吕金龙向记者介绍,智能温室采用自动环控管理系统、气候分区环境调控技术,确保温室内部空间、环境调控精度和使用性能,能够满足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需求和科研工作需求。
“智感”云花,正乘“数”飘香。一串串“黑科技”的赋能,不仅大大降低了玫瑰对环境的依赖,而且在高精度科技系统控制下,一朵玫瑰的开花时间也变得“随心所欲”。“有了智能化、数字化的加持,不仅鲜花产量和质量有所提升,还能降低肥料及农药的使用量,从技术上实现回水循环利用,真正做到废水零排放。”吕金龙说。

1小时分拣上万枝
温室大棚里长短不一、大小各异的毛花,如何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
答案,就藏在花匠铺的采后处理中心。
毛花采后处理的第一步——冷库预冷。“在冷库的毛花可以快速降低植物的呼吸消耗,毛花在这里至少预冷6小时,通常需要12小时过夜预冷。”花匠铺技术人员介绍道。
而预冷后的毛花,经过打刺机打刺去叶后,便一枝枝进入自动分级环节。眼前的这台分级处理机,1小时就能分拣上万枝玫瑰,红外线成像识别系统按照花朵不同颜色、大小、开放度、花梗长度等标准,分成不同等级。
分级后的鲜花,再经过自动包装机器,完成切枝、捆扎、包装等步骤,成为10枝一扎的商品花。然后通过传送带至分拣台,进行套袋、贴标、入库等环节,冷链运输销往全国各地,48小时内,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便能收到这份云南的芬芳……

云南网记者 杨萍 牟燕红 郭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