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阅读: “民营企业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今年2月份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出的要求。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如何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济南在全省率先探索联合基金模式,已结出硕果。

齐鲁制药科研人员正在观测单细胞光导仪细胞株筛选实时情况。
民企深度参与国家基础研究,迈出关键一步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一则消息,引来全国医药企业,尤其是民营医药企业的关注:6月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签署。
参与签约的民营企业总共4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协合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这一签约的定位是:“标志着我国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基础研究迈出关键一步。”因为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在医药健康领域的首次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试点与民营企业共同设立民企联合基金,目的在于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同时,此举还可以吸引和集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聚焦关键技术领域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为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注入新动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表示,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突破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当前面临技术封锁、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聚焦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吸引和调动社会科技资源和创新人才共同参与研究。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民营企业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出题人”身份,开展“从0到1”创新
“生物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参加签约活动的齐鲁制药集团副总裁张明会说,生物医药还是满足人民美好健康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更是全球科技创新的必争之地。
在张明会看来,没有原始创新的“从0到1”,就没有产业创新的“从1到100”。只有在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上优化布局,在突破前沿引领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上协同攻关,在建设高端创新技术平台、深化产学研深度合作、打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具备全球竞争力产品上加力奋进,才能把握住创新主动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是原创性颠覆性成果的策源地,也是科技人才的孵化器和协同创新的动力引擎。齐鲁制药希望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充分发挥联合基金“杠杆效应”“虹吸效应”和齐鲁制药的创新及产业优势,围绕解决临床急需和未被满足的用药需求,通过构建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科技创新共同体,争取多出快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据介绍,齐鲁制药将正式以“出题人”身份参与国家基础研究,在未来三年每年投入3000万元(累计90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按1:10比例每年配套300万元(累计900万元)。双方将建立“企业出题、科研界答题、基金委组织专家评审”的协同机制,围绕免疫失调、细胞异常增殖、基因突变与表达调控异常、代谢失常及神经系统疾病等5大核心领域,支持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济南机制创新,联合基金“四两拨千斤”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齐鲁制药携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总规模9900万元的联合基金,为破解重大疾病防治难题提供源头创新支撑,这是济南企业首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其投入力度彰显城市创新远见。近年来,济南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联合基金机制,深化联合基金建设,构建了稳定高效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
从2019年起,济南市科学技术局就联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区县政府及龙头企业,精准聚焦量子科学、智慧计算、生物医药、慢病防治4大前沿与关键产业领域,成功设立4个专项联合基金,构建起“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协同发力”的基础研究资助新模式。
这一机制创新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济南市级财政已累计投入4200万元“种子资金”,成功撬动省级及其他社会资本1.44亿元,资金放大效应超过3倍,构建了稳定高效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
同时,济南以联合基金为抓手,围绕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技术需求精准发布项目指南,面向全国吸引顶尖科研力量。基金实施以来,累计立项支持本地项目218项,获扶持资金1.47亿元,占全省立项总额的80%,成功突破量子密钥分发、单光子探测、分布式存储架构等一批“卡脖子”技术,显著提升了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标准化能力。
济南的先行探索,也为齐鲁制药此番参与国家层面联合基金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果奔向生产线,济南创新生态链效能跃升
联合基金的生命力在于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济南市在联合基金建设中,始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累计推动70余个联合基金项目落户本地企业,获得6027万元资金支持(占基金总额的41%)。
成效已然显现。项目实施有效支撑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43个,申请发明专利5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国耀量子、海量信息、齐鲁制药等本地企业的60余项成果成功实现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分析人士认为,齐鲁制药牵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济南企业勇担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的生动实践,也是济南市多年深耕联合基金机制、创新生态体系释放强劲效能的有力证明。
从市级联合基金的机制创新先行,到企业主导精准“出题”助力破解国家层面关键科学难题,再到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济南这条“政府前瞻引导搭平台、企业创新主体担主力、多元资本协同注活水、顶尖科研力量共答题、成果高效转化强产业”的路径已然清晰,将为济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的创新动能。(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