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我这头发又长啦,还得麻烦您!”5月15日,午后的渝州路街道科二社区一坪小区运动场内,77岁的钟长兴大爷笑着对老熟人——80岁的志愿者“银发剪刀手”张祯禄说。十多分钟时间,一款利落的平头发型出炉。这温馨一幕,正是“渝州帮帮剪”困难人群公益理发服务项目的日常写照。
理发看似日常小事,却是困难群体的“头等大事”。为切实解决辖区低保人员、残疾人、失能老人等困难群体“理发难”问题,渝州路街道党工委深入贯彻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求,以科园二路社区为试点,探索“专业社工赋能+志愿服务增效”模式,通过孵化爱心理发志愿服务队,构建党组织引领、社工专业支撑、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开展“敲门行动” 问需于民答好基层服务“民生卷”
为什么以爱心理发作为“敲门砖”?据介绍,渝州路街道联合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爱心理发志愿队成立前期,对街道76个老旧小区开展精准摸排,充分了解困难群体的理发需求。同时,作为试点社区,科园二路社区党委联合街道社工站开展“敲门行动”,通过网格走访、问卷调查发现: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较大,独居、残疾等困难群体理发需求长期存在。对此,社区党委将“爱心义剪”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纳入社区党建服务清单。2021年7月,渝州路街道组建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为辖区困难群体提供义剪服务。
张祯禄大爷是一名拥有近60年党龄的退役军人,作为社区中活跃的“红色细胞”,早在2016年,渝州路街道开展“爱心赶场”公益项目时,张祯禄就作为志愿者,累计为居民义务理发超千次,而他手中的理发工具也越来越“亮”。听说社区组建爱心理发志愿服务队,张祯禄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而社区党委也借助“党员亮身份”“服务亮承诺”活动,吸引12名党员群众加入,爱心理发志愿服务队就这么成立了。
如今,在爱心理发队的基础上,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设计并实施“渝州帮帮剪”困难人群公益理发服务项目,推动服务精准化、品牌化发展。2024年,该项目被九龙坡区慈善会确定为“三个一批”项目,获资金支持7.5万元,并荣获九龙坡区志愿服务大赛“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流动+阵地”服务双轨并行 织密公益服务网
为扩大服务覆盖面,“渝州帮帮剪”困难人群公益理发服务项目采取“流动+阵地”双轨并行的方式。所谓流动服务就是像张祯禄这样的志愿者会背着装有理发工具的布包,穿梭在老旧小区的楼栋之间,甚至前往医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同时,渝州路街道在辖区12个小区设置“爱心理发站”。每个月的固定时间,“爱心理发站”就会热闹起来,志愿者们带着理发工具,为居民们免费理发。
在此基础上,街道还打造了标准化“公益理发屋”,为居民提供定点服务阵地。“比如白马凼社区设置了6个公益理发屋,这些理发屋本身就是在经营的理发店,爱心商家们与社区一起为困难群体提供免费理发服务,今后还将持续增加公益理发屋数量,为更多有需要的群体服务。”渝州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街道也正积极寻求跨界合作,与永琪美容美发公司、重庆市渝中区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巴渝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深度合作。永琪美容美发公司为项目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部分理发工具;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也拓宽了志愿者招募渠道。这些跨界合作,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用“理发小事”暖“民生大事” 近距离倾听民声
最近,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周玲玲在一个高校志愿者群里发布了一则初中生义务家教的招募启事。周玲玲告诉记者,在上门义剪的过程中,了解到一家住户有这方面的需求,以及家庭成员心理关怀等需求,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招募志愿者的形式为这户人家提供帮助。
在为居民理发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常常通过“剪发+关怀”模式,主动与居民交流,同步解决生活难题100余件。有的老人因行动不便,生活物资采购困难,志愿者在理发时得知情况后,便定期帮老人采购并送货上门;还有的残疾人存在就业困惑,志愿者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和信息,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这些志愿者不仅给我理发,还常常来陪我聊天,关心我的生活,像家人一样温暖。”独居老人王婆婆说。
如今,“义剪+”的内容进一步充实,“义剪+反诈宣传”“义剪+健康监测”等让志愿服务从单一向综合性关怀延伸,实现了内容多元化。渝州路街道相关负责人坦言,“渝州帮帮剪”困难人群公益理发服务项目不仅希望减少辖区困难家庭日常生活成本支出,服务困难人群实际所需,更是希望通过这一方式走进困难群体的内心,倾听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实时关注掌握困难人群的情况及需求。
一件小小的理发工具,承载着浓浓的民生情怀;一项贴心的服务,展现着基层治理的创新智慧。渝州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项目将进一步深化“公益+商业”融合模式,扩大覆盖范围,让这把“民生之剪”持续剪出温暖,剪出希望,为破解基层服务难题提供更多可复制的“渝州路经验”。
通讯员 廖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