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赣榆区完成全国单笔金额最大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交易——2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经营权以12.1亿元成交。此次交易创下“全国单笔最大、淮河流域江苏首单”的纪录,标志着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关键跨越,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提供了新范式。

不同于传统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赣榆区此次交易首次将塔山水库小流域、旦头河小流域等25个西部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整体打包,通过30年经营权转让引入社会资本。交易前,赣榆区完成了小流域价值核算、第三方评估、公开挂牌等规范流程,最终以12.1亿元价格成交。
“赣榆地处多山地丘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辈们靠着小推车、大扁担,一锹一锹建起一座座水库,为今日的生态价值转化奠定了基础。”赣榆区水利局局长贺慧介绍,从“人治水”到“水生金”,历史积淀筑牢了生态根基。2014年以来,赣榆区在国家水土保持工程上累计投入9418.43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区的80个小流域治理格局,形成了“水源涵养+红色文旅+生态宜居+现代农业”的立体治理体系。
根据规划,交易金额将按年度拨付至赣榆区水利局,用于水土保持及水利工程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受让方赣榆农发集团副总经理张学涛表示:“我们计划对相关水库进行生态化现代化改造,打造‘生态渔业+生态文旅’的二次开发模式,进一步释放生态产品潜力。”由此可见,这笔交易不仅为地方财政注入活力,更构建了“治理—转化—反哺”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了生态账与经济账的双赢。

“这次生态产品转化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先导性,实现了大规模联动、长周期保障、多要素融合,25个小流域协同治理打破碎片化局限,30年经营权确保企业长期投入而非短期逐利,并且整合物质供给、生态调节和文化服务功能,构建了复合型收益模型。”市水利局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高级工程师徐天文说,通过生态产品确权、评估、交易的全链条创新,真正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共享”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据悉,此次交易不仅响应了国家“到2029年基本形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格局”的目标,更为淮河流域乃至全国探索“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产值”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连云港经验”。
记者:刘蔚 通讯员:张义祝 李可 杨忠
来源:连云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