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科学内涵及其强化策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12:20:00    

◎摘 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刻意蕴的科学概念,理解、保持与增强战略定力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上,保持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要打造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体系、加强政府顶层设计与大学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完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评价体系以及夯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自信根基。

◎关键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定力;中国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战略定力问题,并从多个层次和多种维度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等领域里的战略定力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与系统阐发,为研究与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1月26日,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将“保持战略定力”作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既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着准确的认识,也表明党和国家对战略定力之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上,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问题,既是总结与凝练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道路的现实需求,也是探索与开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国道路的时代需求,更是顺利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迫切需求。鉴于此,本研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战略价值以及强化策略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引起学界关注、重视和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问题,进而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添砖加瓦。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内涵解读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既不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常识性概念,更不是一个空洞干瘪的政策性口号,而是一个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科学概念。厘清与阐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科学内涵,是研究与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理论问题的基础,是贯彻与落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关政策的需要,是保持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前提。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战略定力问题,战略定力一词逐渐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标识性概念之一,继而引起学界对战略定力话题的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学界对战略定力的内涵进行了诸多探讨,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观点:一是认为战略定力是实现战略目标应具备的意志、毅力与自信[1];二是认为战略定力是实现战略目标应具备的行动能力[2];三是认为战略定力是实现战略目标应具备的政治品格、精神境界、思维方法与领导技巧[3]。虽然,学界对战略定力的内涵至今尚未达成有说服力与解释力的广泛共识,而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来看,战略定力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既是一种意志、毅力和自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精神境界和行动能力。从可收集到的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来看,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研究领域,专门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文献并不多见。笔者曾在已有研究中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定力是指建设主体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目标应具备的坚强意志、坚韧毅力、坚定自信和思维方式、精神境界、行动能力的总和[4]。

战略定力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主体应具备的品质与能力,贯穿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活动的始终,并在有形或无形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周期长、任务重、难度大,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大学、教师以及学生等多个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主体。在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各主体虽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甚至迥然有别。一般而言,那些掌握关键资源与核心权力的主体,通常发挥着决定性与根本性作用。按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思想来看,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和大学(包括校级层面与院系层面)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主体,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主要承载者、核心体现者和具体实践者。所以,研究与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相关问题,尤其要关注政府层面与大学层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定力问题。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虚幻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既体现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价值导向、战略谋划、政策设计以及资源配置等宏观方面,也体现在大学的服务面向、战略规划、制度建设以及文化氛围等中观方面,又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行为方式以及成果表达等微观方面。只有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纷繁复杂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才能抓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本质,进而才能不断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定力。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基本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具有一些典型的特征,而这些典型特征又是其丰富内涵的客观反映。因而,分析与阐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与把握其科学内涵。

1.客观战略定力与主观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既包含主观战略定力,也包含客观战略定力,是主观战略定力与客观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客观战略定力是指由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基本规律决定的战略定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客观战略定力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是不以外界意志为转移的,并在无形之中发挥作用。没有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客观战略定力的保持、坚守与增强,就难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观战略定力是指由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主体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决定的战略定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观战略定力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主体的自我确证与自我实现,是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自觉外化的产物与表征。没有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主观战略定力的保持、坚守与增强,也难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是实践生成的[5],但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生成本质并不排斥政府与大学等的理性参与,而恰恰是政府与大学等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目标定位以及建设举措等的判断、倾向以及选择,即政府和大学等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与彰显而形成的主观战略定力,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道路、进程以及成效。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主观战略定力的坚守与增强要以客观战略定力为基础,客观战略定力影响着主观战略定力的呈现与彰显。同时,客观战略定力的作用并不会主动自发、自然而然地呈现,需要借助或通过主观战略定力才能实现。

2.显性战略定力与隐性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既包含显性战略定力,也包含隐性战略定力,是显性战略定力与隐性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显性战略定力是指直观可见的战略定力。在宏观层面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显性战略定力体现在政府层面出台与实施的总体方案、实施办法以及成效评价等系列政策文件之中;在微观层面上,体现在大学层面制定与采取的建设方案、行动规划以及评价考核等系列制度文件之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显性战略定力的核心价值就是提供确定性预期、稳定性环境和持续性支持,即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目标提供制度性承诺与资源性保障。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隐性战略定力是指内隐潜在的战略定力。在宏观层面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隐性战略定力体现在政府层面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定位、使命担当以及价值认同等思想与理念之中;在微观层面上,体现在大学层面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心理、责任意识以及思想风貌等精神与观念之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隐性战略定力的核心价值就是提供价值共识、文化认同以及精神动力,即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目标提供凝聚力、引领力以及驱动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显性战略定力与隐性战略定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显性战略定力是“硬”保障,隐性战略定力是“软”内核,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完整内涵。

3.不变战略定力与可变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既包含不变战略定力,也包含可变战略定力,是不变战略定力与可变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不变战略定力是指稳定的、延续的、持久的战略定力,强调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坚持不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不变战略定力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频繁换赛道、调方向、变打法,否则就难以形成历史积淀,难以实现重大突破,自然也就难以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可变战略定力是指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战略定力,强调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因势而变、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可变战略定力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否则就难以适应新变化、新形势和新任务,难以形成引领性与创新性成果,自然也就难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具有不变的一面,但这绝不是说它是一成不变、万世不移的,它还具有可变的一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具有可变的一面,这也绝不是说它是率性而为、变幻无常的,它还具有不变的一面。变与不变的战略定力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一体两面,辩证统一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之中。归根结底,在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既要有变的勇气与魄力,也有不变的毅力与意志,更要有把握可变与不变之间辩证关系的智慧与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预期建设目标。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战略价值

无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主体是否意识到战略定力的存在及其价值,战略定力都贯穿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始终,并影响乃至决定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道路、进程以及成效。

1.保持与增强战略定力是坚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正确方向的前提

方向问题是根本性问题,明确与坚定正确方向是任何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如果缺乏战略定力,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容易导致左突右击、摇摆不定、进退失据,如此一来也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而言亦是如此,能否明确与坚定正确方向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道路、进程和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论述,既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思想遵循与行动指南,也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任务要求。在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上,必须牢牢坚持与不断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此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才能行稳致远。

2.保持与增强战略定力是开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国道路的基础

道路问题事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败,也事关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实际上,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多样化的存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也是多样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7]。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历程与理论研究均已清楚地表明,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设道路,更不存在定于一尊的唯一固定的建设道路,而要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要走中国道路。实际上,探索与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既是大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总结与凝练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国智慧的时代要求。然而,探索与开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不可能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地就能实现,必将是艰难复杂、充满挑战的,缺乏战略定力是难以成功的。只有保持与增强战略定力,才能在席卷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浪潮中保持中国特色,才能在五花八门的世界大学排行榜裹挟之下淡定从容,才能在“中心—边缘理论”等话语迷雾里清醒坚定,从而才能开创与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

3.保持与增强战略定力是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诸多国家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与举措,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热潮。中国作为典型的高等教育后发外生型国家,在赶超心态和自立自强精神的驱动之下,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等一系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与举措,由此推动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尤其是在一些国际可比指标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然而,在中国大学国际排名迅速提升和科技论文发表数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同时,中国在诸多领域依然面临着“卡脖子”问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亟待增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基础研究领域重大原始创新不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任重道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与挑战,唯有保持与增强战略定力,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锚定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知识生产效能与实绩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与贡献等核心内涵,才能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强化策略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既可能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过程中自然生成,也可能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过程中人为建构,是自然生成与人为建构的有机统一。因此,激发、保持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需要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多措并举。

1.打造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体系

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生成本质,也就意味着任何一所大学都有成为世界一流的潜质与可能。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既非巨型化大学的专利,亦非研究型大学的专属,应用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同样也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且世所共认的高等教育强国都拥有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世界一流大学构成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一流大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8]。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孤立地推进某一所或某一类大学成为世界一流,而是整体性谋划、系统性部署和一体化推进各种类型与层次的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即需要打造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体系。本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体系是一个由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世界一流大学构成的金字塔体系,即以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和分类建设为基本原则和理念指引,在纵向上分别由处于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等不同层次的世界一流大学构成,在横向上由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构成,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大学的办学基础、发展定位、质量水平、特色优势、实际贡献等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如此纵横交织形成层次分明、类型互补、梯队合理、体系完整、功能协调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体系。在理念上和制度上明确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体系,本质上就是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大学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系统性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赛道,引导不同大学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锚定质量、特色和贡献,建设符合自身发展基础、功能定位和办学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从而为不同类型大学保持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夯实体系根基。

2.加强政府顶层设计与大学基层探索有机结合

激发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既需要加强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也需要促进大学层面的自主探索与主动作为,即需要促进政府顶层设计与大学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就是指政府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通过战略规划、制度供给以及资源配置等多种形式坚定不移与始终如一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活动的总和。大学层面的基层探索就是指大学根据政府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主动作为与矢志不渝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为的总和。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为保持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提供正确方向与政策保障,大学层面的基层探索为保持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奠定基础依托与根本支撑。也就是说,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大学层面的基层探索,犹如保持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二者缺一不可。本研究认为,就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实践进展而言,保持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鼓励与推进大学层面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如此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建立大学基层探索的容错机制,以激发大学基层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容错机制就是在推进大学基层探索过程中允许或包容犯错,并对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与评价,而对非主观性错误免于惩罚的机制。建立容错机制既可以为担心因非主观性失误而被问责的大学吃一颗“定心丸”,也为想创一流、敢创一流、能创一流的大学撑一把“保护伞”。

3.完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也是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与成效的重要因素。实际上,评价指挥棒是政府层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定力,影响与制约大学层面战略定力的重要杠杆与关键抓手。因此,激发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就内在地要求完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评价体系。完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扭转与摈弃大干快上的浮躁心态与盲目蛮干的投机行为,就是要让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大学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展其长,从而激发与增强大学层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定力,进而引导大学潜心于立德树人、专心于科学研究以及安心于服务国家战略等,唯有如此才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完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9]。也就是说,无论什么类型、何种形式、多大规模的大学,要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培养出一流人才。因此,要深入研究如何评价立德树人成效,为衡量不同类型与不同形式大学的立德树人成效明确标准,从而为各级各类大学争创世界一流确立奋斗的方向。第二,构建大学分类评价体系。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多样化的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大学都有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潜质与可能。构建大学分类评价体系就是为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大学确立不同的赛道,从而引导与推动它们在各自赛道上争创一流,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体系。第三,坚持系统思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涉及因素多、影响面广,因而需要坚持系统思维,按照整体性部署与一体化推进的基本思路,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与制度,进而才能形成彼此衔接、相互支撑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体系。

4.夯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自信根基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激发与增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需要深厚而坚实的自信根基。然而,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过程中,有些大学热衷于对标某些西方知名大学,醉心于研究并努力达到某些西方知名大学所具有的特征,同时执着于提升在各种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名次。可以毫不忌讳地说,诸如此类的理念与实践都是自信不足的体现,而这恰恰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短板问题,也是激发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更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突破的弱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10]。保持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定力,要以“四个自信”为基本遵循,夯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自信根基。首先,要树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道路自信,探索与开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不能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古道旧辙前行,而要坚持与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其次,要筑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自信,探究与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体系。当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正经历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高等教育实践创新,移植于西方的既有的理论难以对此提供有力的解释与有效的指导,亟须探索与开创能够解释与指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体系。再次,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自信,建立与健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既是大学正常运行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追求卓越的支撑,更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健全与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保障,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既与政治制度紧密相关,也与历史传统密不可分。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决不能简单地移植与照搬他国的制度体系,必须建立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国情教情等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最后,要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文化自信,培育与塑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文化生态。大学不是干瘪的躯壳,而是一个文化有机体。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增强文化自省与文化自觉,坚决抵制与破除对西方大学主动或被动的文化依附,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文化自信,为激发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筑牢文化根基。

总而言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是中国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同时也是掌握与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支撑。然而,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唯有保持与增强战略定力,才能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仅凭一腔热血或一时冲动是难以深刻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丰富内涵、深刻意蕴和战略价值的,只有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才能准确认识与全面理解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

参考文献:

[1]曾楠.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定力的价值支持[J].东南学术,2017(4).

[2]刘起军,甘德健.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N].光明日报,2018-04-19(5).

[3]何丽君.试论习近平定力思想的逻辑体系与鲜明特点[J].领导科学,2018(17).

[4]林杰,王儒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格局与中国行动方略——基于2003—2023年ARWU排名数据的分析[J].江苏高教,2025(2).

[5]林杰,琚琼.世界一流大学的生成本质、生成起点及生成动力——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成论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2(1).

[6][8]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7]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408765

[9]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2-9(1).

[10]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BIA240154)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林杰、王儒雪,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琚琼,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原载2025年第12期《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林杰 王儒雪 琚琼

相关文章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科学内涵及其强化策略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科学内涵及其强化策略

◎摘 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刻意蕴的科学概念,理解、保持与增强战略定力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上,保持与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要打造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体系、加强政府顶层设计与大学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完善世界一流

2025-07-17 12:20:00

外交部:希望有关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认清大势,慎重处理涉台问题

外交部:希望有关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认清大势,慎重处理涉台问题

7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 路透社记者:巴拉圭总统称正为赖清德下月“访问”该国做准备。赖预计还会“访问”伯利兹,且很可能过境美国。中方是否已要求美方不要允许赖过境?美方对此有何回应? 林剑:关于巴拉圭同中国台湾地区保持所谓“邦交”的问题,中方已经多次表明严正立场。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

2025-07-15 20:39:00

中汽协付炳锋:汽车产业需回归良性竞争轨道

中汽协付炳锋:汽车产业需回归良性竞争轨道

中经记者 陈茂利 张硕 上海报道“真正的竞争优势最终依靠价值创造,需要车企从技术创新、产品品质、用户体验、品牌文化等维度发力。新能源汽车不能只做‘量的冠军’,更要成为‘质的标杆’。只有市场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赢得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

2025-07-14 10:06:00

中国游客在泰国遭4人冒充警察持枪绑架,嫌疑人被捕:为2名中国人和2名泰国人,称受一名中国男子委托

中国游客在泰国遭4人冒充警察持枪绑架,嫌疑人被捕:为2名中国人和2名泰国人,称受一名中国男子委托

7月10日,52岁中国游客在泰国芭提雅遭4名假扮警察的壮汉当街掳走并勒索,被抢走了手机、现金等财物,林某共损失23万泰铢。林某事后被丢弃在打靶场附近的铁轨上,次日报警。据三湘都市报报道,警方12日表示已逮捕了涉嫌绑架的4名嫌疑人,分别为2名中国人(韩龙定/Han Long Ding,37岁;韩章仇/

2025-07-13 12:10:00

气象科技“牵手”云州区黄花产业,共绘持续发展蓝图

气象科技“牵手”云州区黄花产业,共绘持续发展蓝图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赵晓伟)7月11日,气象科技助推云州区黄花菜产业持续发展项目在大同市云州区启动。该项目是全国学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之一,旨在通过“会地协作”模式,实现中国气象学会、省气象学会、大同市气象部门与云州区黄花产业的精准对接,用科技为黄花产业发展提供全周期气象保障,提升产业抗风险

2025-07-13 11:55:00

世博会上,一张递给世界的 “浙江名片”

世博会上,一张递给世界的 “浙江名片”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泠瑶 张昉宇今天,浙江向世界递出一张特殊的名片。在万国争芳的大阪世博园,一片江南竹林装置引来目光。中国馆门前,竹影层叠,绿意盎然,机器人漫步其间,挥手欢迎全球游客。现场不时响起一句“你好!浙江”。7月12日,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浙江周”开幕式在大阪世博园举行,为期三

2025-07-12 10:53:00

状态良好!神十九乘组太空归来后首次公开亮相

状态良好!神十九乘组太空归来后首次公开亮相

2025年7月9日下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九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返回60余天后,首次面向媒体与公众正式公开亮相,并分享了183天太空驻留的经历与感悟。据介绍,神舟十九号乘组返回后相继完成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

2025-07-10 11:43:00

李强会见埃及众议长贾巴利

李强会见埃及众议长贾巴利

当地时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开罗会见埃及众议长贾巴利。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新华社开罗7月9日电(记者陈琛 赵文才)当地时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开罗会见埃及众议长贾巴利。李强表示,中埃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建交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埃传统友谊的底色不改,两国关系与

2025-07-10 0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