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2025年省直文博系统科技活动周和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启动。活动既展示文博领域前沿科技成果,又交流分享科技考古经验。
本次科技活动周的主题为“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从5月25日到5月31日在全省文博系统科普单位范围内开展,涵盖学术报告、公众讲座、专题展览、实验室开放日、社教活动、科普直播、科普讲解等系列活动,系统展示近年来取得的文物科技创新成果,传播科学思想、普及文博领域科学知识,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在文博领域,科技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从数字化修复到智能展陈,从文物保护新材料到考古新技术,科技正全方位重塑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传承。我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贯穿文物保护全过程,先后建成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石窟寺保护与传承、科技考古等4家文物领域省级创新平台,实施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省级文物科研课题140余项,为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当日举办的第二届文物科研课题成果交流会上,来自山西考古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等单位的10位课题负责人,分享了阶段性研究成绩,也展望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未来科研方向,课题研究让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文物本体,通过科普作品、展览,走向公众。
作为主要活动之一,科技考古讲座的主题是“舌尖上的考‘骨’”,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侯亮亮主讲。古人是考古遗存的创造者,也是考古事件的见证者,古人的骨骼和牙齿承载着丰富的“潜信息”,多学科考“骨”可以让古人“开口说话”,讲述他们的前世今生。讲座通过“我即我食”的原理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古今一致”的特性,讲述关于吃饭这一核心问题,从人类起源寻找食物,到农业起源生产食物,再到社会复杂化文化起源创造食物,尝试解密中华民族饮食的固有传统和习俗。
在科技考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古陶瓷科技分析”“考古解锁·植物密码”“探秘动物与人同行的历史”等科普活动举办,实验室科研人员带领公众分别参观并介绍陶瓷考古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动物考古实验室,公众进行陶瓷考古相关实验,体验显微镜观察、鉴定、分类植物种子,辨认动物骨骼和拼对动物骨架等。大家从科普中深入认识和体会科技考古的精细,探索隐藏在文物中的科学密码,感受奇妙科技之旅。
并州新闻 记者 陈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