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青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博物馆,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中,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中获得“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深刻启迪。
在博物馆看见未来,我们看见了“在博物馆长大”的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为他们提供了了解过去的窗口、思考当下的工具和塑造未来的平台。在南京,博物馆早已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他们在这里获取知识、打开眼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最近,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师范大学携手打造了一场“博约古今·育见随园”首站校园文物展,这次展览从展品挑选、展线设计、展词撰写等,均有青年学生参与。在博物馆长大的青少年,既为博物馆注入创新动能,也将成为创造未来的力量。
在博物馆看见未来,我们看见了博物馆的边界被无限拓展,更好地连接起过去与当下。南京城墙博物馆推出的“AR+解谜”沉浸式社教活动,将明城墙砖石间的故事,转化为可触、可感、可互动的文化密码,引导参与者在虚实交融中解锁城墙的奥秘,“身临其境”触摸历史脉络。南京云锦博物馆推出的“云锦博物馆数字典藏盲盒互动卡”,以数字技术还原云锦技艺,观众只要用手机“碰一碰”“扫一扫”,就能把文物“装进口袋带回家”,随时随地聆听其背后的故事……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应用,打破了博物馆传统的时空壁垒,不断为公众提供更具“未来感”的体验。
在博物馆看见未来,我们看见了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为塑造可持续的未来社会贡献着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博物馆是具有社会责任的机构,在教育、研究、欣赏等传统职能之外,理应加强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元化与可持续化发展,展现自身的专业形象和社会担当。南京人熟知的“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项目,多年来面向全社会征集散落的城砖线索,共同寻找、守护城墙,也共同守护属于南京人的集体记忆,活动至今已回收近60万块城砖。
博物馆是文化的“存储卡”,更是历史的“解码器”和精神的“助推器”。通过博物馆所打开的浩瀚视界,我们得以了解过去、了解现在,学会接受未知的事物、全新的观念。在博物馆,我们看见未来,也将怀抱期待,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