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之畔的张家港保税区,江苏灿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纳米级陶瓷粉末正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经历神奇蜕变。随着机械臂精准抓取,经过一千多摄氏度高温烧结的精密陶瓷元件,在精密检测仪器的“注视”下完成性能验证。这家扎根电子陶瓷领域三十载的创新企业,用持续突破的技术迭代诠释着中国制造的韧性与智慧。

江苏灿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汇 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电子陶瓷被称为现代通信的‘基石’,其性能直接决定基站、卫星等设备的核心效能。”公司副总经理朱汇介绍,作为国内电子陶瓷产业的先行者,灿勤科技自成立之初便将目光锁定在高端电子陶瓷元器件的自主研发上。
走进企业展厅,不同年代的陶瓷滤波器见证着产业变革。从1997年TEM介质滤波器研发成功填补国内空白,到2018年开始量产5G介质滤波器,再到适配4G到5G-A网络的最新款陶瓷介质滤波器,产品体积越做越小,技术含量却越做越高。
“在体积和重量方面,同等频率要求下,介质波导滤波器产品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根据民生证券研究报告,同等规格要求下,介质波导滤波器的体积可以缩小到传统金属腔体滤波器的25%,重量也会大幅减轻。”朱汇手持最新款滤波器介绍,这款不足掌心大小的元器件,承载着从4G到5G-A全频段兼容的技术突破,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基站的小型化、轻量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突破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攻坚。2018年,为满足5G基站需求,研发团队开始挑战介质陶瓷的极限性能。但在烧结工艺环节“碰壁”,产品成型后始终不对称。为此,研发团队不断调整材料配方,优化烧结工艺,最终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G基站用高性能介质波导滤波器,率先通过华为技术认证,成为全球第一家将5G基站用微型介质波导滤波器实现批量产业化的企业。

灿勤科技已掌握175种介质陶瓷粉体配方 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通过持续攻关,公司已掌握175种介质陶瓷粉体配方,其中80余种实现商业化应用,形成9大核心技术和124项授权专利。2021年科创板上市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在10%以上,参与制定的7项行业标准为国产电子陶瓷产业树立新标杆。
如今,从5G基站信号传输,到新能源汽车的智能传感系统,灿勤科技的陶瓷元件在肉眼难辨的方寸之间,支撑着大国重器的精密运转。
在长江畔新落成的灿勤科技园,产业升级的蓝图正转化为生动实践。
这座投资16亿元、占地220亩的灿勤科技园里,HTCC生产线诠释着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中国方案,产品设计、陶瓷材料制备、瓷体成型、烧结、表面金属化、钎焊组装、测试检验、试验分析等环节均可自主完成。
“HTCC元器件是电子系统的‘骨架’,其性能直接决定设备集成度。”朱汇指着正在调试的产线信心满满,在薄膜MEMS业务领域,公司突破薄膜电路批量生产技术;在复合陶瓷业务领域,公司半导体散热基板、3C终端壳体边框等领域形成产品矩阵,一条覆盖材料研发、器件制造、场景应用的产业生态链已然成型。
创新沃土离不开人才雨露的滋养。企业研发中心里,140余人的研发团队正在攻克新的课题,他们中,既有深耕材料领域二十载的“老师傅”,也有刚从名校毕业的博士新锐。企业通过股权激励、项目分红等方式,大大激发人才向心力。

灿勤科技所获荣誉 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政府的精准支持为技术创新注入加速度。张家港市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推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同时给予企业人才引进补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通信行业瞬息万变,我们只有恪守匠心,不忘初心,不断奔跑,才能打造一家‘百年老店’。”朱汇向记者表达自己的愿景。从打破垄断到制定标准,从专注通信到跨界赋能,这家“小巨人”企业用持续创新证明:在硬科技领域,中国制造不仅能补齐短板,更有能力锻造长板。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电子陶瓷这片“隐形战场”上的中国力量正在强势崛起。
(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文)
编辑: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