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当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涌向祖国边疆大地的时候,1966年的秋天,在新疆疏勒县发生了一件为抢救维吾尔族小学生而牺牲了生命的战士张振荣的英雄事迹。当时,我任南疆军区青年处副处长,遵照军区党委决定,立即组成了一个工作组,由直工处干事张致远、宣传处干事唐声烈参加,进行深入调查,并编写英模事迹,准备进行宣扬。
当时,我们先到出事地点---疏勒县城东5公里处的洪巴什桥上进行勘察,听取了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看到的真实情况,并在张振荣所在单位---通信教导队中进行了座谈访问,认定这确实是一桩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和全军宣扬过的“刘英俊”勒马救人的英勇事迹相比,毫不逊色。因为张振荣救的是几个少数民族小学生,而且还戴着“红卫兵”的袖章。这和刚兴起的文化大革命联系起来,不仅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能促进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
我们三人请通信教导队指导员王升俊和文书卞文华参加,共同研究,连夜突击,由我主笔,撰写了《毛主席的好战士张振荣---为抢救维吾尔族红卫兵英勇牺牲》的长篇报道。接着还深入挖掘了解,由张致远整理了《张振荣日记摘抄》,唐声烈写了十几篇《张振荣的故事》。这些文章先后在《喀什日报》《新疆解放军报》和《新疆日报》上连续刊登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南疆军区还召开了学习毛主席的好战士张振荣动员大会,曾光明政委号召全体指战员要向张振荣同志学习。

张振荣是陕西礼泉县人,1964年入伍,共青团员。他在南疆军区通信教导队当战士,忠厚朴实,训练刻苦,劳动带头,争做好事,是大家公认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学习雷锋的好战士。因此,他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出现,决不是偶然的。1966年秋收后的一天,他赶着一辆马车,拉着一车粮食,从生产地区回疏勒军营。车上坐着文书卞文华。当他们沿喀莎公路走到洪巴什桥前的斜坡时,马突然惊了,车直冲狭窄的木桥。卞文华被甩到地上,张振荣便拼命勒马,脚蹬出了一溜长印。眼看桥上有几个小学生,马车闯向他们。张振荣一面叫喊,一面强勒马头。虽躲过了小学生,但他自己却被碾在车轮之下。年仅20岁的张振荣就这样献出了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的凯歌。
张振荣牺牲了,小朋友惊呆了。他们的父母赶来和卞文华一起救人,但因流血过多,回天无力。为此,当地维吾尔族农民以斋戒40天,来悼念抢救了他们儿女的张振荣。设在桥旁的洪巴什道班养路工人,也把他们道班的名字改为《张振荣道班》。那块挂在他们大门口的牌子,十多年来常为过往旅客所称颂。
为了进一步宣传张振荣事迹,南疆军区党委派我到北京去送稿。我到乌鲁木齐后,首先向新疆军区党委作了汇报。首长们为出现了张振荣的英雄事迹而高兴,说明新疆部队是和各族人民是心连心的。因此,一致希望能在中央报刋上大力宣扬。王恩茂书记还特别要求政治部和《新疆日报》也派得力记者和我一起去北京,争取进一步修改稿件,力争把张振荣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出去。

当年10月,我和《解放军报》记者汤泾、《新疆日报》记者任一农同到北京送稿。但那时的政治气候己经变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反应冷淡,只有《解放军报》刋登了事迹。我们心有不干,但也无能为力,因为这牵扯文化大革命的复杂问题。
回南疆军区后,我又被派至张振荣的家乡去进行慰问宣传。到陕西后,我先去礼泉农村中的张振荣家中,向他父亲和哥哥、弟弟表示了深切地哀悼和慰问,同时送了军区的纪念礼品和烈士遗物。亲人们虽然很悲伤,但都很通情还理。同时,我还在附近看望了几位和张振荣同时入伍的战友亲属。消息传开,礼泉县和裴寨公社广大群众深受鼓舞,两派都请我去作报告。但我申明,只能在两派都参加的大会上讲张振荣的英雄事迹。最后,在礼泉旧县城中的广场上,“向张振荣烈士学习”的群众大会隆重举行。烈士父亲张汉和哥哥振兴、弟弟振敏被请到主席台上。当我通过高音喇叭,介绍了张振荣的优良品德和舍身救人的英勇事迹后,台下红旗飞舞,口号此起彼复。是的,家乡人民为自己的英雄子弟而骄傲,张振荣的事迹鼓舞了千千万万人民。

1967年春天,应南疆军区的邀请,张振荣的父亲和哥哥、弟弟到新疆访问。他们到达疏勒时,由我陪同接待。不仅在军区直属队开了欢迎大会,张汉大叔以他纯朴的语言,向广大战士提出了父亲般的希望,把学习张振荣的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而且派了一辆小车,送他们到喀什、莎车、麦盖提等地进行了参观访问。记得当时路面泛浆,途中多次挖车推车,在进入大沙漠中时,还走了一段用胡杨树枝铺成的艰难路,这使张汉父子很感惊讶。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各部队热情欢迎,除了鲜花和水果外,仅毛主席像章就挂满了他们的胸前。当张振荣父亲和哥哥离开喀什临走前,军区接收了年仅15岁的张振敏入伍当兵,让他继承烈士遗志,走上保卫祖国,建设边疆的光辉道路。
壮哉!张振荣。我生前不相识,死后变知音的战友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