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的由来
“状元”一词始于唐朝,在唐朝及之后不同的朝代中,考试考到的第一名通常都被称为“状元”。“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后来人们觉得“状头”不太雅观,于是改称“状元”。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在这期间产生了众多状元。那我们常常听到的“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又是些什么?这些称谓代表了不同的学术和仕途阶段。
秀才:童生参加第二次考试——院试,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举人:秀才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中之后称举人,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举人的第一名是“解元”。
贡士:举人参加由礼部在春天举行的会试,考中之后称贡士。会试的第一名是“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一个考生只有在乡试中得“解元”、会试中得“会元”、殿试中得“状元”,三顶桂冠为同一人所摘取,被称之为“连中三元”。
盘点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物
唐朝:崔元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年)辛酉科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张又新,他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还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
宋朝: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若叟、冯京,这些人在宋朝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连中三元,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智慧。
金朝:孟宋献,他在金朝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连中三元的佼佼者。
元朝:王崇哲,他在元朝的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实现了连中三元的壮举。
明朝:黄观,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辛未科状元,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商辂,他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成为当时的一位杰出人才。
清朝: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王玉璧,他们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成为了连中三元的历史人物。
考状元是极其困难的。科举考试需要经过层层筛选,包括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竞争激烈。考生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出色的写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考题的难度、主考官的偏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