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 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似乎是知道时节一样,一到万物萌发的春天就如期而至。伴随春风在夜晚悄悄坠下,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田野小路上笼罩着滚滚乌云,江面上仅有渔船的点点灯火闪烁。等到第二天早上去看那被雨水润湿的花丛,锦官城里必将是处处春花。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的春天,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的草堂遇到了一场春雨。此前身处陕西时的那场旱灾还历历在目,看到如此好雨滋润着眼前的大地,想到自己这几年来,每天和田间劳作的农民一起耕作,种菜养花,杜甫不禁喜悦万分,信笔写下了这首《春夜喜雨》,热情地赞美这场春雨下得正是时候。在如墨的夜晚,春雨随风而至,悄无声息,默默奉献。诗人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担心它会突然中止,难以入睡,索性推门而出,眼见江上点点渔火,想象着等到第二天天亮,一定可以看到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诗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整篇都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为何看到春雨,杜甫会这样由衷感到喜悦呢?这还要从那句俗语“春雨贵如油”说起。中国北方地区一向容易春早,对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来说,春雨绝对是稀缺之物。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又说“大地氤氲天生水,淅沥滋润贵如油"。古人把立春之后的第一个节气定名为“雨水”,除了是年复一年的经验性总结之外,还包含着企盼下雨的因素。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意思是说,雨水催生万物,春天就要来了。这与杜甫这首诗着异曲同工之妙。
杜甫一生坎坷,其诗作大多沉郁顿挫,表现民生疾苦。而在成都草堂生活的那段时期,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一段安定适意的时光,因此也偶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等清丽诗句。而这首《春夜喜雨》更是杜诗中少有的表现喜悦心)情之作。自古以来写雨的诗词很多,无论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还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虽各有各的情趣,但如此写实细腻、以想象收尾的,却只有这首《春夜喜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