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长安二年(702)进士。玄宗时为相,主张任用“智能之士”。对安禄山反叛野心,早有察觉。后为李林甫所忌,贬荆州长史。聚后诗风转向朴实道劲,对扭转初唐华靡诗风有贡献。后人论唐诗,每以陈子昂、张九龄并称。有《张曲江集》。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①怀远:怀念正在远方的亲人。②生:此为升起的意思。③天涯句:谓远在天边的亲人也因怀念我而同在望月。④情人:有怀远之情的人,是诗人自称。遥夜:长夜。⑤竟夕:整夜。⑥怜:爱。光满:皎洁的月光倾洒进屋里。⑦不堪:不能。盈手:满,手里握满。此句化用晋人陆机《拟明月何较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这是一首月夜怀亲的诗,表现了诗人对远方家人的缠绵思念之情。本诗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方式,即将怀人和望月密切结合,正如题目所示:望月怀远。在诗人的笔下,这明月仿佛已不再属于自然界,而成为诗人和亲人之间情感联系的媒介了。先看首联,前句才叙过在茫茫大海上升起一轮明,下句立即将所念之人托出。“天涯共此时”的意思是:这明月普照天下,不仅照到了我,而E还照到了天涯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我和她正在这明月下仰瞻望,双方似乎都能透过这银白的月光见到远方的亲人。这迷人的月光竟能把双方遥念的心儿牵引到一起,让它们按照一个默认的节律共同跳动,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

颔联写诗人因情满怀抱不能自己,以致整夜不能安睡,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思亲之意。由于这种情感来得太强烈、太冲动,竟然使他埋怨起夜太长、天不明。表面看这两句仅为抒情,似乎同明月无关,但内中确有相关之处,即是:明月是团圆的象征,是美满的象征,是幸福的象征。现在诗人离家在外,触动离愁时岂能不联系明月。所以颔联在抒情中暗含明月意象,是自在情理之中的。

颈联为直接写诗人对月色的怜爱,其实质即为对家人的怜爱。因为眼前的一切景物,能同时兼及诗人和家人的恐怕就是这月光了。因此我们可以把诗人对眼前月光的爱怜举止,领会成他对同在月光下思亲的家人的爱怜。两句诗应该倒读,即“怜光满,灭烛。觉露滋,披衣”,意谓诗人爱惜这满屋的月光,故而灭掉了蜡烛,减少了干扰,可以更好地欣赏它那银白光辉。诗人在屋里赏月还觉得不够,于是来到庭院之中,抬头仰望那挂在青天中的明月,不觉时光流逝,夜色渐深,凉露袭身,于是便披上外衣依旧沐浴在月光中,而神思却飞得很远很远……

尾联更是月色和思念家人结合的产物。“盈手赠”,赠者月色也,亦为情意也。“梦佳期”者,希望能在梦中得以同亲人相会,并能共享海上所升明月之月色,如此岂不令人宽慰?因此尾联中的月色作为情感传递的媒介物其特征更为明显。这首诗明里是望月怀远,其实质却是认月为人,即将明月当作远方亲人看待。诗人对月之情有多深,对远方亲人之情就有多深。月即是亲人,亲人即是月。故而全诗诗意充溢,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