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重点字词注释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李白的好友,也是唐朝著名诗人。
西辞:向西辞行,因为广陵在黄鹤楼的东面,古人以西行为告别。
黄鹤楼: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古代著名的登高望远之地,为送别之所。
烟花三月:形容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的景色,这里的“烟花”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烟火,而是指春天柳絮纷飞、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下扬州:前往扬州,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相对于黄鹤楼地理位置是在下游方向。
孤帆:单独一叶船帆,象征孟浩然所乘船只,也寓含了离别的孤独感。
远影:远方的船影。
碧空尽:在蓝天之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不见。
唯见:只看见。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此处代表绵长的思绪与友情。
天际流:流向天边,形象地描绘出江水连天、一去不返的情景。

逐句解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 —— 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向我挥手告别,踏上西行的旅程。
烟花三月下扬州 —— 在繁花似锦的三月时节,他将要顺流而下前往美丽的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 随着时间流逝,他的船帆在蓝天中越来越远,直至完全消失。
唯见长江天际流 —— 只剩下滚滚长江水一直流向天际,仿佛寄托着诗人无尽的思念与牵挂。
整体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抒发对好友孟浩然离别之情的佳作。诗人以开阔的自然景象烘托离愁别绪,通过黄鹤楼的地理高度和长江的广阔空间来表现情感的深沉与悠远。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借景寓情,以长江不尽流淌的形象象征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绵延不断。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画面优美,展现了李白豪放派诗风的独特魅力。

写作背景介绍
该诗大约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前后,当时李白刚出四川,漫游至湖北武汉,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友人乘船离去,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心情激动,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仅是两位诗人深厚的友谊,也是在盛唐时期,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黄鹤楼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的交往,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时代。诗中不仅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也体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生平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作品想象丰富、语言奔放、风格豪迈,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一生好道任侠,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仕途坎坷,但其诗歌成就卓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艺术手法与技巧
借景抒情:这是中国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寄托和抒发个人情感。李白在此诗中通过描写烟花三月的春景以及长江壮阔的景象,既构建了视觉上的美感,又成功传达了对朋友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其未来的深深祝福。
意象营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中的“孤帆”和“长江”都是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意象。“孤帆”代表着孟浩然的远行,象征着离别的孤单和旅途的未知;“长江”则以其流动不息的特点,寓言式地表达了友谊的持久和情感的延续。
时空对比:诗人巧妙地利用空间转移——从黄鹤楼到广陵(扬州),以及时间流转——从眼前的分别到未来的期待,形成鲜明的时空对比,使诗的意境更为深远,情感更加浓厚。
动态描绘:通过“西辞”、“下扬州”、“孤帆远影”等动态描绘,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一幅动态画卷,感受到诗人眼中友人逐渐远离的过程,增强了诗意的画面感和节奏感。

意境创造
这首诗的意境创造极为生动且富有哲理,通过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方式,构造了一个广阔而又深邃的空间场景。黄鹤楼的巍峨与长江的辽阔构成了宏大而深远的背景,而“烟花三月”的盎然生机与“孤帆远影”的寂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意境既体现了唐代文人士子的豁达洒脱,又包含了人生聚散离合的无奈和感慨,从而使得这首送别诗超越了单纯的离别之情,上升到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层面。
情感表达
李白在这首诗中以含蓄而深情的情感表达方式,成功地传达了他对孟浩然深厚的情谊和对离别的惋惜。虽然没有直接诉说离别之苦,却通过描绘“孤帆”与“长江”的意向,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眷恋。同时,“烟花三月下扬州”又蕴含着对朋友前程的美好祝愿。整首诗既有淡淡的哀愁,又有豪迈的旷达,展示了李白诗歌情感表达的层次丰富与深刻细腻。

结构布局
这首诗的结构布局严谨而巧妙。首句点题,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人物;次句写送别的季节和去向;后两句则描写送别的场景和诗人的情感。整首诗以黄鹤楼为起点,以长江为背景,以离别为主线,将诗人的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文化内涵
友情文化:诗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尤其是对于朋友离别的珍视与怀念,彰显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观念。
山水文化:李白运用了典型的山水诗传统,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紧密结合,通过黄鹤楼、长江等标志性地理元素,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交融的文化理念。
道家思想:李白作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往往体现出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此诗中,广阔的天地、奔腾的江水喻示着人生的无限可能和变化,暗含了道法自然、任运自在的人生哲学。
诗歌艺术革新: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大胆的想象、瑰丽的比喻和卓越的意境营造,推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历史影响
文学史地位:这首诗不仅确立了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成为了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送别诗典范:作为一首经典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形式与内容上均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为后代诗人创作此类题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教育意义:该诗至今仍是中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古典文学修养,还通过解读诗歌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价值观念。
文化交流载体:这首诗通过各种译介和传播,跨越国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窗口。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意境,持续激发着国内外学者和普通读者的研究兴趣和喜爱。
